1641年,大明集结13万大军,下定决心要与大清在辽西走廊决战。
(资料图)
可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洪承畴的13万大军迅速灰飞烟灭了。
洪承畴善于用兵,他所率部队更是精兵强将,为何在此战中表现如此糟糕呢?
决战临近:决战未开,大明已失战略主动
自从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连续吃亏后,皇太极认识到实力差距,难以骤胜,遂暂停直接对明军精锐进行大举进攻,转取"伐大木"策划:攻击蒙古、朝鲜,切断大明左膀右臂,后又迂回入关,深入大明腹地,削弱大明战争潜力。
到1641年时,后金已征服了朝鲜、蒙古,又向北控制了黑龙江流域,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使其人口、版图、兵员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在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和大清迂回入关的双重打击下,大明这根"大木"的根基进一步动摇了。
形势变化,皇太极君臣遂决心:实施决战!
事实证明:皇太极发起决战的时机,对胜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明虽然仍然远大于满清,但此时,大明拼尽全力,也只能组织起10余万大军,其兵力与清军相当,而且,由于饷粮紧张,大明耗不起,只有尽快决战,其无论战略上没有太多选择空间。
此战,从一开始,皇太极就战局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围困锦州:皇太极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大明没有主动权,但皇太极如果操作不当,也未必能把握主动权。
当时,皇太极身边群臣主要有三种主张:1、绕过山海关,直接干京城!2、绕过宁远、锦州,"直抵关门",直取山海关;3、逼近宁远、锦州,迫使他们没办法种地,自然不能坚持。
皇太极如果采取任何一条,恐怕就拿不住主动权了。
攻宁远孤城都攻不下,皇太极去直接打北京或者山海关,无疑自找没趣;而大明虽然弱了,但也不是什么小邦,你想小打小闹把人家挤出去那也是做梦。
皇太极选定了:锦州。,
锦州在辽西走廊东北部,锦州往西南,松山、杏山、塔山,每城间隔20里,再西南40里,才是另一重镇宁远。
明军救援锦州,以宁远为基地,距锦州百里,路途遥远,补给线较长,利于清军骚扰、截击。
皇太极在距离锦州90里的义州驻兵,以为后勤基地。
随后,皇太极发兵攻打锦州。
如此,清军"先处战地",无论是打,是拖,都有底气,已把握了主动。
无奈的明军将帅
锦州被围,蓟辽总督洪承畴该应战了!
洪承畴不是草包。
他认识到:明军兵力并无绝对优势。而且,明军不善野战。
所以,他认为,明军应该"且战且守",大军带着粮食、物资,从宁远到塔山,再到杏山、松山,步步为营,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