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大明王朝以非正常方式继位的朱棣,身上一直背负着巨大争议,是挑战朱元璋既定方针的第一人。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他的成长轨迹和性格是什么样的?发动"靖难",废除朱元璋钦定的侄子建文帝,自为君后,为了掩盖自身篡弑逆鳞的形象,由此加快了对建功立业的迫切行动,他想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才是大明最优秀的皇帝。但是在如此重大事件上,朱棣还是承担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让其陷入极其矛盾的乖戾情绪之中。
(相关资料图)
明成祖朱棣
从他高喊继承朱元璋祖制的同时,又屡次对重要文献进行删改,在不断完善朱元璋体制后,大封功臣,屠戮建文帝旧臣体系,任用酷吏,诛杀异己,对外强势出击元朝残余势力,将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引向深入。值得注意的是,朱棣的眼界颇为达观,除了派出郑和七次下西洋外,在完善明朝文化软实力上建树颇大,本文将从朱棣的侧面角度进行解读,至于历史人物最终评价,还要读者诸君如鱼游水,冷暖自知,并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一)、天生的贵族,在朱元璋的严厉培养下成了一名出色的武将。
"燕王扫北"
(二)、朱元璋的"分家"思维,和伦理秩序,让朱棣黯然与皇储地位无缘。
虽然朱棣智商、能力在朱元璋儿子中最为突出,性格和能力几乎就是朱元璋的翻版,是朱元璋所有儿子最像他的一位。但由于出生顺序,让他与朱元璋设置储位的硬杠彻底无缘。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后来对朱标总觉得不满意,嫌弃他太文弱,一点也不像自己。为了一劳永逸实现太子顺利登基,朱元璋一批批地诛杀存在威胁的权臣,朱标觉得这样太残忍,就进行劝谏。老皇帝故意把一根棘杖仍在地上叫朱标去拿。朱标一看都是刺,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刺都替你除掉,交给你岂不是更好。我杀的都是奸恶之人,把内部整顿好了,你才能当起这个家。"【4】
朱元璋影视形象
客观来说,朱棣的资历和能力最适合做朱元璋的继承人。如果在年富力强的四十岁可以继位,那么帝国将避免一次并非必然的重大动荡。朱元璋早年在设计分封制的时候,告诉他和他的兄弟们千万不要觊觎皇位,甚至用哄小孩的语言说:"你们的日子比天子要好过的多,要安于自己的地位。"觉得没说全,又进一步引申说:凡自古亲王居国,其乐甚于天子。何以见之,冠服宫室车马仪仗亚于天子,而自奉丰厚,政务亦简……"朱元璋从享受和安逸的角度阐发了做王侯比做皇帝舒服的理论,看似有理,然而从权利和欲望人性的深层解读来看,他的解释多么的经不住推敲,甚至作为皇帝的他,这样解释皇帝这个职业自己都感到自欺欺人。于是不得不再次举出一些警告性的话来说:"凡古王侯,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最后骨肉相争,外人有隙可乘导致本家族被连根拔起的惨痛教训。
靖难之役
或许,在身后出现的燕王夺权的事件,他已经有了充分的预见,只不过是不肯承认罢了。对于这种制度安排,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朱元璋的错误设计,是一种严重的倒退。强藩镇必然挑战权威,平遥县训导叶伯巨的看法十分典型,在洪武九年(1376)上书朱元璋指出"分封太侈":"臣恐数年之后,尾大不掉,然则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极矣。叶伯巨的谏言可谓一言中的,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导致危害极大,然而朱元璋却恼羞大怒,认为这是离间骨肉亲情,要亲手射杀叶伯巨,后经群臣劝阻,才没亲自动手,最终叶伯巨因此死在狱中,朱元璋的情感世界里,儿子们比江山更重要,手心手背都是肉,想到这里,他管不了那么多了。
(四)朱棣的五次亲征和马不停蹄的作为,均透漏出其一个矛盾和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