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清军入关后打败了李自成,成为这场纷争最终的获利者。
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作为旁观者和后来人,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条,见仁见智,清朝最伟大的皇帝康熙也曾做过总结,他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纳为两条,一是"明亡于万历",二是"明朝国事全为言官所坏"。
"亡于万历"有很直观的体现,因为万历以后,皇帝对国事的管理太过松懈,朝廷内甚至出现宦官干政,军队战斗力也急剧下降,老百姓人心涣散,起义四起,这种情况始于万历,一直持续到天启年间。
由于这一表象太过直观,崇祯皇帝自然也能看得到,于是他励精图治,试图扭转局面,朱由检虽然算不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但他确确实实做了一些事,比如铲除宦官、加强军队建设等等,但为时已晚,此时大明朝要面对的问题太复杂,以崇祯帝的能力无法解决。
康熙所说的"明朝国事全为言官所坏",这一点崇祯一辈子都没能意识到,毕竟言官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在明朝达到顶峰,据记载,明朝言官一直保持在200人以上,崇祯皇帝对他们的存在习以为常,从来没想过他们会成为亡国因素。
事实上,明朝之所以建立如此庞大的言官体系,出发点是好的,就是为了广开言路,但它也有弊端,那就是在平衡各方力量的同时,也限制了皇权,明朝言官有时搞得皇帝都无可奈何。言官能发挥积极作用有三个前提,分别是不贪利、有才学、切实际。
到了明朝后期,言官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可否认他们都有才华,但他们变得会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利益而夸夸其谈,甚至会在高堂之上空谈,完全不去了解现实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言官们的高谈阔论往往会误导时局。
崇祯皇帝又不是一个很有决断的人,言官对他最大的影响有两次,一次是和关外的清军义和,这样好腾出手来解决李自成等人,但这个提议被言官否定,明朝失去了第一次机会,再一次是迁都,在大明朝岌岌可危之时,有人提出迁都南京,这一提议又是被光时亨等人否决,明朝最终灭亡。
康熙皇帝对于明朝灭亡的第二个原因看的很透彻,对于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言路不可不开,亦不可太杂。其实在笔者开来,言路可广开,而且是好事,但必须有一位圣明的君主,他在听取别人意见时,自己必须要有决断,而不是听谁说的都有道理。
参考资料:《明史》、《清圣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