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一般指的是三场决定当时势力格局的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其中曹操和孙权分别参加了两场,而刘备则基本等于参加了全部的三场,并且可以说三大战役见证了刘备一生的起落。
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对阵双方是北方霸主袁绍和北方崛起新势力曹操,曹操的优势在于他听取了荀彧的建议,率先迎奉了汉献帝,抢占了政治高地,而袁绍则没有接受沮授的奉迎天子的建议,错失良机。
(资料图片)
在曹操扫平了袁术、张绣、吕布等势力之后,与袁绍北方霸主之争一触即发,袁绍数次错过灭曹的最佳战机,但袁绍实力仍然比曹操强大。
公元200年,刘备计杀徐州刺史车胄,公然叛曹,向袁绍求援,袁绍却因孩子生病为由,拒绝了联合攻击曹操,最终导致刘备兵败,袁绍已经错过了灭曹的最佳时机。
刘备投奔袁绍后,在袁绍的安排下,与韩荀先后袭击许都,却都被曹仁击败,无功而返,此时的刘备寄人篱下,虽有心建功立业,然却有心无力。
袁绍亲率11万大军在官渡准备与曹操决战,此时曹军仅2万人。
但曹操对袁绍的评价为:“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其意大概就是,袁绍为人,志向大智慧少,有贼心没贼胆,嫉贤妒能缺少魏延,军队多但是指挥不明白,将领傲慢不听号令,土地多,粮食充足,那都是给我准备的。
简单概括就是袁绍人傻钱多,早晚被曹操灭了。
刘备也看出袁绍并非能成大事的人,有才能的谋士都被他给下狱了,就以去荆州拉拢刘表为借口,跑路了。袁绍最终被曹操奇袭乌巢,烧了粮草,手下将领众叛亲离,大军溃散。
这一战刘备作为一个前期的参与者,并没有体现出过多的存在感,而曹操却是以少胜多夺得了北方霸主的地位。
二、赤壁之战
北方已定,曹操意气风发准备南下攻取荆州,再顺势拿下东吴,完成大一统的霸业,因此,他亲率大军20万(号称80万)直取荆州。
荆州牧刘琮不战而降,这打了本来秣兵历马准备迎战曹操的刘备一个措手不及,诸葛亮建议刘备先攻打刘琮占据荆州,但刘备以和刘琮同宗之故,不忍夺之,最终只能率众前往江陵。
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共计五万人于赤壁与曹操展开对决,曹操士兵因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加上疾疫盛行,最终大败而归。
刘备趁机夺得荆州南部四郡,并被众人推举为荆州牧,孙权对其也十分忌惮,将自己妹妹嫁给了年近半百的刘备为妾,以巩固双方关系。
赤壁之战结束,经历半生颠沛流离的刘备,终于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了,而年轻的孙权也在东吴站稳了脚跟,曹操虽然大败,依旧是北方霸主,三分天下的局势就此形成。
三、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的原因是东吴趁关羽攻打樊城,荆州布防空虚的时候,由吕蒙白衣渡江,南郡守将傅士仁、糜芳先后不战而降,让其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州,直接给前方作战的关羽来了一招釜底抽薪,腹背受敌的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所擒杀。
关羽系刘备的左膀右臂,荆州更是刘备争夺天下的基石,这让刘备十分愤怒,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力谏,仍然御驾亲征(此时刘备已经称帝,可以说到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公元221年,刘备五万大军水陆并进,东吴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展开了阻击战,双方相持七八个月,最终以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溃败为结局,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画上了句号。
刘备从官渡之战无关轻重的小人物,到赤壁之战意气风发三分天下,再到夷陵之战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而英雄气短,作为唯一一个参与了三大战役的君主,可以说这些战役也见证了他一生的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