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今日热闻!揭秘: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如何防止作弊的呢?

2022-12-10 22:54:16
A+ A-

科举制度起始于隋唐,一直到清末光绪皇帝下旨废除科举考试,延续了1300多年。最早的时候协助皇帝管理国家的都是一些皇家亲信,但是碍于情面这些亲信并不好管理,且并不一定都有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因此到了隋朝,隋炀帝颁布了科举制度,依靠考试的手段选拔人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古代的考场成为贡院,与今日的高考考场比起来,堪称监狱。考生在是两平米不到的格子间考试,这样的格子间叫号舍,一人一间,允许带一个考篮进号舍,考篮里除了允许放笔墨纸砚之外,还可以用来盛放馒头、烧饼之类的干粮。会试时间四到十天不等,考生吃喝拉撒全都在号舍。说到这肯定有人会好奇,这些考生是怎么如厕的?

在古代又管如厕叫“出恭”,这是由于古代,做了很多牌子,叫“出恭入敬牌”,考生有需求可以出示“出恭入敬牌”,监考人员自然就明白了。时间久了,出恭变成了上厕所的儒雅说法。

几天考试下来,实际上考生是非常难受的,但是与金榜题名,花荣富贵比起来,这根本不算什么,有的考生连作弊杀头的风险都敢冒。

在古代最常见的作弊手段,就是夹带,考生在小册子上写满小抄进考场。不仅如此,据史料记载,在明朝的时候,有人发明了类似今天的显影液的药水,考生将字写在衣服的里层,字一干,就看不见了,考试的时候再将药水抹到衣服上,这些字就显现出来了。

那么,古代是如何防止作弊的呢

1、防止替考。

在古代,明朝时期就有了准考证,叫作领卷票,上面有考生的姓名,籍贯,年龄,身高等信息,经监考人员核对之后,考生才能够进贡院领试卷。

可以这领卷票上没有考生的照片,怎么能确认就是考生本人呢?这一点朝廷早就想到了,考生考试需要家人做担保,如果替考将会受到连坐的惩罚,替考的人更是会被杀头。

2、识别夹带小抄者

朝廷怎么对付那些夹带小抄的考生呢?那就是对监考人员中查处有功者授以重奖,与此同时严惩加害者。有清史记载,在乾隆年间,朝廷会组织官兵在会试期间对考生进行突击搜查,每找出一名小抄者奖励二两银子。二两银子在古代相当于一个月的伙食,这么高的奖励,很多夹带小抄者基本都会被找出来。

3、防止场外作弊

考场外怎么作弊呢,古代没有智能通讯手段,传简讯这种操作是不可能的,那最常见的手段,就是买通考官,提前获取试题。有钱能使鬼推磨,一个巴掌拍不响,考官也有贪钱的,冒险泄露考题。

在清朝顺治14年,曾经有考生就花重金买通了当年的主考官,双方约定在试卷上做了暗号,主考官判卷时给花钱者打高分。后来事情败露被人举报,顺治皇帝知道之后,龙颜大怒,从考官到考生再到考生的家属,一共七人被斩首示众,108人流放关外,200多人被杖责,当年的会试成绩也全部作废,顺治皇帝亲自出题,重新又考了一遍。

4、移民现象

除了上述作弊方式,还有另一种舞弊行为,相当于今天的高考移民,按现代的说,高考每个省份的分数线都不一样,同样的分数,有的人上重点,有的人只能上专科,有的家长就特地将户口迁到分数线较低的省份,这样就比较容易考上好的学校。这个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难题,古代也是从来没有解决过,朱元璋时期就出过南北榜事件,就是将南北方的卷子调换重新考一次,但是也挡不住再次移民。

总而言之,从古到今,任何考试那都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科举考试大概是穷苦书生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了,能被录取的绝大多数是有才华之人。

责任编辑:bH_0634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