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当前动态:历史回顾:从明朝视角出发,浅析中朝民间贸易的具体内容

2022-12-10 09:44:36
A+ A-

引言


(资料图)

历史回顾:从明朝视角出发,浅析中朝民间贸易的具体内容——洪武二十年(1387)以前,辽东河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已有所发展,屯田与戍守逐渐成为当地军民的主要任务。耕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疫病流行均可导致耕牛大量丧失。若不及时补充将严重影响农业产量及社会发展进程。

民间牛马贸易

朝鲜半岛生产方式以农业经济为主,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民间牛马贸易时常发生。洪武二十年(1387)前后,辽东战火稍息,中朝宗藩关系渐趋稳定,明政府遂将耕牛加入和买清单,以提高辽东地区的生产能力。

洪武十八年(1385),在宗藩体系的框架内辽东都司向高丽提出贸牛请求。高丽设置贸牛地点,允许西北民众互市,得牛五百头。高丽都巡问使负责监管诸项事宜。

牛只烙印后被送至辽东。辽东以带印牛乃国家所限,价无所出,该批次牛只未获其价。洪武二十年(1387),辽东都司遣官渡江购买牛六千余只。洪武二十八年(1395),辽东百户夏质护送进马使杨添植到义州,买牛回还,渡江时水方涨,牛惊跌堕以致舟覆,同舟者皆死。

永乐初期,辽东西部、北部新置卫所众多,亟须大量耕牛。明廷再提出购牛一万只的贸易需求。交易价格为:每头绢一匹、布四匹。牛价由中央政府支付,辽东负责具体交易事宜。

朝鲜王廷将贸牛任务以贡纳的范式分摊于官民,“置进献色,掌牛只易换事。”朝鲜内外官员按品级纳牛,有自愿多纳者可尽收给价。永乐二年(1404)六月,朝鲜差官将耕牛运抵辽东,再由都司分给各卫屯戍军民。

此次贸牛历时两月,明廷特遣使对国王完成和买任务赏赐了彩币、苎丝、绫子、彩绢等物。洪武永乐年间,中朝大额和买贸易促进了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的物资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宗藩关系。

朝贡制度稳定之后,李氏朝鲜优越的属国地位使其有更多机会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获取更多的先进技术,以及贸换更多国内稀缺或急需的物货。

使臣贸易

洪武时期,高丽使臣赴明经济活动相对自由,其公、私贸易在明廷看来没有区别。洪武年间,高丽使臣赴京多行海路,辽东资源匮乏,其贸易之地多在太仓。高丽王朝市场发达,但多以物易物。其无货币之法,常以苎布、银饼作为等价交换媒介衡量物货价值。若物货不足一匹或一两,便以米谷计算其价。

朝贡所获钱宝多藏于库,不做流通之用。永乐时期,朝鲜使臣亦多携带布匹赴明贸易药材、书籍、弓角等物资。药材在朝鲜半岛价格极高,除公需外,私贸亦可谋得厚利。朝鲜半岛内其他物品均以物交易,唯有药品须用银钱买卖。

此外,绸缎、香料、皮毛、丝绸等杂物甚多。永乐四年(1406),朱棣允许朝鲜使团中医员差遣押物打角仆役在京进行药材买卖。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朝鲜定药材公贸成本为黑麻布五匹。

朝鲜使臣盘缠中麻布、人参等贵物多用于购买中原绸缎等纺织物品。使团每行贸易缎子、书籍、药材等物资须用苎麻百匹。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京师”使馆市贸为朝鲜使臣贸易的重要场所。朝鲜使臣可携带土物在北京会同馆及辽东怀远馆等使馆进行“开市”贸易。朝鲜使臣领赏后,固定于会同馆开设三至五日“市贸”。

《明会典》记载朝鲜与琉球开市日期可不受局限,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礼部主客司与提督会同馆主事等皆按常规管理,不会延长开市时间。会同馆是朝鲜官方贸易的合法场所,且贸易时间与物品根据其朝贡效果而定。

礼部依其表现决定是否准其开市以及贸换特殊物品等事项。会同馆内贸易秉承两平原则,除史书、玄黄、紫皂、大花西番莲缎匹、弓角武器等禁物不许买卖,其余物品须现场付价交割。朝鲜使臣在京私贸几乎与公贸相伴始终。

明初,朝鲜对使臣约束较严,其在京私贸活动有限。洪武六年(1408),朝鲜世子赴明时,书状官、打角夫等私持布匹贸换苏木、彩缎等物,事发获罪。永乐时期,朝鲜使团入京贸易量急剧增加,尤其使臣所持布物过多,礼部不得不出台馆市禁约。朝鲜正副使及从行人员行李多超出常规,夹带布物多至百余匹。

朝鲜以不断申严赴京使臣暗行买卖等相关禁令。进献方物、盘缠、衣物行李之外一切禁带,否则照律罚没家产。辽东地区的朝鲜使臣贸易也呈上升趋势。

朝鲜使官仅在交割马匹或领取马价时,偶尔可以趁机私贸。永乐时期,辽东官差可在边境一带进行贸易,但需有文凭。

永乐三年(1405),曹成等十一名辽东人到江界,持“棉布绫缎买卖”,自称曹指挥亲男,因无文凭,被典农副正元闵生羁押并解送至辽东。

换言之,若辽东官吏持有文凭可以在江界进行买卖。永乐辽东贡路通顺后,朝鲜使臣赴明或至辽东执行公务时,有身份证明亦可以买卖,而且赴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朝鲜赴辽办差时随行译官、伴人的数量与赴京规格一致。

其体己伴人多为商贾充之。辽东为朝鲜在明重要的货物购置地,不仅使臣、护送军乘机贸易,京中商旅亦潜入买卖。使臣贸易时需多持苎布等物货且加用高价金银,所贸物品种类与数量甚众。辽东民众常言:朝鲜使团物资过多,车辆等转输负担过重。

虽然,朝鲜对使臣赴京贸易行李数量、物品种类进行了规定,但对遏制使臣、富商持苎布恣行贸易效果有限。此时朝鲜贸易禁令主要为了维护礼仪之邦的形象,总体上中朝两国对朝鲜使臣贸易限令并不严苛。

在规定期限内,赴京使臣及赴辽官差持身份印信或差事号牌皆可在辽东城(今辽阳)进行贸易。朝鲜通事等赴辽亦有公贸任务,其所持苎布等货物资本由所隶府衙支付,用以贸换彩缎、皮张等物。所以,无论赴京、赴辽的贸易行为皆公私混同,即以公贸之名谋取私利。

永乐七年(1409),朝鲜江界官员“宇”密托通事貂皮五十领、黄蜡十六斤赴辽东贩卖。通事以貂皮十领买绫二匹,二十领买中绢十匹。通事将贸的绫绢及所余二十领貂皮还于“宇”,只以黄蜡还纳江界府。

永乐九年(1411),朝鲜遣人至辽东易换“供祭牺羊”。永乐十五年(1417),朝鲜允许平安道义州等处军人护送使官入辽东时,每一名可持苎麻布三匹进行买卖,其他之物皆为禁止。永乐十九年(1421),朝鲜禁止赴辽译官的伴送人员为商贾,改以译学生徒从之,以控制使行商贸行为。

边境贸易

元末明初,朝鲜半岛北部边镇与女真诸部、辽沈之境相连。他们互为表里,至结婚姻,族属分散于两地。洪武九年(1376),定辽后卫置于辽阳城北,都司治所已迁至辽阳。明廷稳步推进卫所体制时,对鸭绿江、图们江一带女真人口同步实行招抚政策。

女真部众或内附辽东,或于聚居区请立卫所。但是,明初辽东政局不稳,定辽诸卫不断有民众逃至高丽。高丽对明朝军队多有防备,边境地区警戒甚严。高丽定义州为互市地点,规定国内军民不许用金银、牛马贸易。而后,辽东与高丽间边境贸易主要为马匹与耕牛的和买贸易。

洪武二十年(1388),辽东与高丽西北人员交流渐繁。高丽王廷言“辽东细作横行”,令泥城、江界、义州万户等守令对混合居民私田收取半租。洪武二十四年(1391),高丽西北面察访别监奏报王廷:禁止商旅持马牛、金银、苎麻潜往辽沈贸易。

“辽沈”应为辽东地区概称,其言:“边吏又不严禁,往来兴贩,络绎于道。”鸭绿江下游一带交通便利,边民肯定参与其间。洪武二十六年(1393)始,朱元璋谕令朝鲜使臣不得入辽,边境地区的朝鲜军民亦不得越边。

洪武二十七年(1394),辽东官兵缉拿越边义州官吏六名。建文时期,辽东调军征燕王,军民逃散。建文四年(1402)三月,辽东兵丁逃至义州称:“征燕军马逃散不知其数,侵掠民居,故逃还本土。”

辽东百人为群逃往朝鲜西北各州。东宁卫官兵三千人亦发生叛逃,与追兵一千五百余人展开厮杀,又杀沈阳、开原两卫军马。辽东总兵不断遣人追杀、招抚,并移咨朝鲜刷还渡江逃民。

结语

总的来说,虽有朝鲜通事赴辽交割马匹、刷还人口等事,但行次不多。辽东社会情况不具备朝鲜使臣贸易条件。

责任编辑:bH_0634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