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秦国和赵国爆发了长平之战。此战,白起击败赵括,消灭了大约45万的赵国士兵,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长平之战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山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更是给其他诸侯国带来极大的震慑。因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长平之战后,由秦国一统天下的形势已经是不可逆转。
(资料图片)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长平之战结束于公元前260年,而直到公元前221年,也即长平之战的40年后,秦国才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一
首先,就第一点来说,是秦国的精锐力量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损失殆尽。众所周知,长平之战实际上在公元前262年就打响了,在长平之战的初期,赵军的主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而秦军主帅则是王龁。因为廉颇依托地形进行防守,这客观上消耗了秦军的力量。
到了公元前260年,经过漫长的拉锯战后,赵国选择用赵括替代廉颇,而秦昭襄王也悄悄派出了白起。经过一番决战后,秦国才取得了胜利。在冷兵器时代,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消灭40多万赵军的基础上,秦军的伤亡自然是不小的。
更为关键的是,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立即发动了邯郸之战。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伐赵,直攻赵都邯郸。赵国大将廉颇率赵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百姓和将士共赴国难,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支援王陵,结果秦军五校(每“校”8000—10000人)阵亡。
在秦军不断损兵折将的北疆下,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接替王陵为帅,但是,白起称病推辞(秦昭襄王后来赐死了白起)。因为白起不肯启程,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继续围攻邯郸。
到了公元前257年,因为魏国和楚国前来支援,秦军被三国大军夹击,损失了数十万士兵。因此,等到这两场战役结束后,秦国损失了大量经验丰富的将士,包括被秦昭襄王赐死的白起。于是,秦国很难迅速开启消灭六国的战役了。
二
就第二点来说,则是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依然十分坚韧,而魏国、楚国也具有继续抵抗的实力。长平之战后,赵国还有廉颇这位大将。诚然,赵悼襄王即位后,因为郭开等人的陷害,廉颇后来被排挤出了赵国,不过,李牧的存在,还是让赵国取得了宜安之战等战役的胜利,也即延缓了赵国的灭亡进程。
而就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更是成功组织了山东六国的联军,以此遏制秦国的扩张势头。至于地域辽阔的楚国,同样不是一下子就能消灭的。比如公元前224年,等到赵国、魏国灭亡后,秦始皇派出60万大军给王翦,这才实现了消灭楚国的目标。换而言之,如果不是倾国之力,秦国也拿楚国没有办法。
三
最后,就第三点来说,则是秦国的君主更替和内乱问题,延缓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公元前251年,75岁的秦昭襄王病逝。秦昭襄王是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时重创了山东六国,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所以,他的离开自然会影响秦国的对外扩张节奏。在他去世后,秦孝文王即位。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秦孝文王在位仅仅3天就去世了。然后就是秦庄襄王即位,但是,秦庄襄王的在位时间也不过三年,这同样是在位比较短暂的情况。到了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即位。
因为年龄太小,吕不韦和赵太后把持了秦国的朝政。在嬴政逐渐长大时,嫪毐因为得到了赵太后的宠幸,有了取代秦王的野心。对此,秦王嬴政隐忍不发,直到公元前238年才平定了嫪毐之乱。斩杀了嫪毐后,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37年罢免吕不韦的职务,逐渐夺回了大权。到了这个时候,秦王嬴政才能真正推动秦灭六国的计划。综上,因为以上三个原因,秦国无法在长平之战后,一鼓作气地结束战国七雄并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