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明代自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并将陵寝建在昌平境内的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后,历代皇帝的陵寝都在天寿山脚下兴建。到崇祯皇帝继位时,天寿山的风水宝地几乎都被先祖占完,再难找到合适地方。为此,崇祯皇帝愁闷不堪。
内阁大学士温体仁、礼部尚书李腾芳了解到崇祯皇帝的心思后,联合上了奏折,提出既然天寿山没有上佳地方,不如在北京近郊另选吉地。崇祯皇帝见了奏折,心中大喜,其实他也有要另选陵址的打算,但又怕违反祖制。既然有大臣提出,于是顺水推舟降旨执行。钦天监监正朱裕等人多次到京郊详细勘验。经过几番周折,终于确定以马兰峪附近的凤台山为陵址,并派人将这里看护起来,一旦佳穴确定,立即破土兴建。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杀入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寿皇殿旁的槐树上自缢而死,大明灭亡。随后,清兵入关,为笼络汉人之心,稳定政局,清廷在昌平天寿山脚下鹿马山南麓建造思陵(原田贵妃墓,后经增修,又葬入崇祯皇帝与周皇后),草草安葬了崇祯皇帝。
令崇祯皇帝没想到的是,自己费尽苦心选择的陵地,竟被清朝顺治皇帝占用了。
顺治亲政后,按照历代帝王习惯寻找自己的“万年吉地”,但大臣们历尽千辛万苦,花了近两年时间,转遍了北京城四周方圆几百里的地方选中的几处风水宝地,但都被顺治皇帝否定。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