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将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但次子朱高煦很是不服,毕竟他骁勇善战,而哥哥朱高炽身材肥胖,走路都要人搀扶着,更不要谈上马拉弓了,更何况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曾对次子朱高煦说:“你哥身体不好,你要多努力!”
朱棣这话的意思不就是说将来的太子之位会给朱高煦吗?
(资料图片)
确实朱棣喜欢次子朱高煦,毕竟跟自己的一样英勇神武,而长子朱高炽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性格温顺,实打实的老实人,对父亲很是尊重。
朱棣登基后武将们都支持立朱高煦,朱棣便没了主意,问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缙的意思,解缙一句“好圣孙”让朱棣打定了主意立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朱棣很是喜欢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宗。
如此以来太子之争算是告一段落,但心有不甘的次子朱高煦求自己的父亲不要让自己去封地云南,朱棣一时心软便答应了,让次子朱高煦跟随自己前去北方巡视。
在北方巡视期间朱高煦表现非常好,朱棣很是喜欢,便再次问朱高煦想要自己的封地封在哪里?朱高煦抓住机会告诉父亲朱棣:自己哪儿都不想去,就想留在南京!
朱棣本就喜欢这个儿子便答应了,但朱棣不知道的是:朱高煦便在南京开始谋划针对太子朱高炽的阴谋;目的就是取而代之!
朱高煦确实跟朱棣一样精通权谋之术,将太子朱高炽身边的大才子解缙除掉,这一次朱高煦大获全胜,太子这边便备受打击。
永乐十年朱高煦经过周密的部署对太子朱高炽发起了第二次进攻:朱高煦花重金买通很多朱棣身边的近侍,说太子朱高炽的坏话。
朱棣北伐归来,突击检查太子朱高炽监国的情况,不仅将太子训斥一番,更是抓了一大批太子身边的官员,将太子监国期间发布的很多命令进行更改。
大臣们对朱棣如此没事找事的行为不满,纷纷上书为太子辩护,其中言辞最为激烈的就是大理寺丞耿通,而朱棣借题发挥,将文武百官召集午门外,将耿直的罪行历数一番,说:“像耿直这样的人,必须要杀”!
并且说道:“太子犯错事小,但耿直就是在离间我们父子,这样的行为不容宽恕!”太子地位岌岌可危之时,杨士奇站了出来保住了太子朱高炽。
杨士奇这个人很有智慧,他确实是太子这边的人,并且认为太子将来一定是位仁君;但很有意思的是因为杨士奇为人很是低调,就连朱棣都认为杨士奇既不是太子的人,也不是朱高煦这边的人,所以朱棣会经常跟杨士奇询问太子的情况。
在这次风波中朱棣也对太子产生了质疑,便问杨士奇:太子在监国期间表现怎么样?
杨士奇的回答很有智慧:“太子在监国期间很努力地处理朝政,也肯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若是有不同的建议不会轻易地相信,若是近臣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他也会当面的训斥!”
如此以来这次不见硝烟的战争终于平稳地度过,太子虽遭受了打击,但总算稳住了局面。
但对于朱高炽来说:只要朱棣还活着,朱高煦还会兴风作浪,他的太子之位就不安稳。
果然在朱高煦不断诬陷中,朱棣对太子朱高炽有了看法,但并没有表现出要换太子的想法;但朝中大臣们开始蠢蠢欲动,原先很多太子门下的官员开始投靠朱高煦;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杨士奇倒一直对太子忠心耿耿。
永乐十二年九月朱棣北巡归来,太子因忙于朝政并没有及时地迎接朱棣,这本是小事一桩,但出乎意料的是朱棣将太子训斥一番,大概的意思是:我在外面打仗这么辛苦,你连迎接这样的工作都做不好,要你有什么用?
朱棣之所以如此训斥太子,原来是因为朱高煦一直在朱棣面前打小报告,说太子的坏话;时间久了朱棣都有些相信朱高煦的话了,便开始怀疑太子有不轨之心,下旨将太子身边所有官员一网打尽。
但有一个人是个例外,就是杨士奇,因为朱棣一直没有将杨士奇视为太子的人,朱棣召见杨士奇问杨士奇:“太子是不是有了二心?要不然怎么会接驾来迟呢?”
杨士奇是这样说的:“太子一直很是敬重孝顺您,这次之所以接驾来迟是我们臣子的过错,跟太子没关系!”
但杨士奇总是护着太子自然会成为朱高煦的眼中钉,被关进了大狱。
这一次朱高煦掌握了主动权,但我们知道“得意忘形”这句话,朱高煦就是如此。
朱高煦很是敬佩唐太宗李世民,他经常见到人就说:“我如此英明神武的一个人,不是很像李世民吗?”若真如朱高煦所言,那朱棣不就是李渊吗?
但朱棣不是李渊,朱棣慢慢开始厌恶朱高煦,将其封到青州。
朱高煦为了争权不肯离开京城,这给了太子这边的人绝佳的反击机会;朱棣很直接地告诉朱高煦:“你既然已经受封,就赶紧去青州上任,总是赖在京城是什么意思呢?”
好不容易逃离牢狱之灾的杨士奇在朱棣问话时,给了朱高煦致命一击:“我跟蹇义都是太子宫的人,他们都将我们视为太子的人,怎么会跟我们说汉王的坏话呢?但是汉王(朱高煦)两次受封都不去封地,如今陛下要迁都北平,而他却执意留在南京,是何用意呢?”
杨士奇的话让朱棣很是震惊,不管朱高煦如何恳求都执意将其封到了乐安洲;自此朱高煦与皇位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