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元世祖潜邸时,通过征召、推荐及主动依附等多种途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幕僚集团。在这个集团中,“晋籍”成员占了很大的比重。《赵公神道碑銘》开篇即云:“国朝肇造区字,起自朔方,一时豪杰,多出云代间。”“云代”就是现在山西北部大同周围的地区。
(资料图片)
学界对潜邸幕僚的研究,较多关注邢台地区及三大世侯府中的成员,而对来自“晋籍”幕僚成员作为一个团体很少关注。其实,潜邸时“晋籍”的幕僚成员无论是数量还是所做的贡献,都非常值得关注。
元世祖潜邸时的用人以宪宗继位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1242年元世祖邀请晋地的印简法师到王府始,至1250年晋地魏璠父子入潜邸,约9年的时间。这期间,1244年征聘王鹗是元世祖用人观念转折的标志。在1244年征聘王鹗之前,世祖忽必烈用人观念基本处于同当时大多数上层蒙古统治者用人观念一致时期,主要是征用佛、道宗教人士和一些具有实用技能的人才。
1244年征聘王鹗,到后来陆续征召一些儒士,世祖的用人标准开始转变。因此,前期的用人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242年至1244年,第二阶段1244年至1250年。在第一阶段,王府中仅有的几位汉人幕僚,除刘秉忠之外多数是“晋籍”人。印简大师应征入王府,对世祖用人政策的改变及世祖潜邸幕僚集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印简(1202—1257),字海云,岚谷宁远(今山西五寨)人。印简师父的“祖世奉佛不仕”。印简幼年就极为聪慧,七岁时,父亲为他讲解《孝经》的开宗明义章。他反问:“开者何宗?明者何义?”其父对他的反问非常惊异,于是带他去见当地有名的僧人颜公,颜公观其慧根不浅,推荐印简拜当地中观沼公为师。
《山西通志》“仙释一”载:“印简,俗姓宋,世业儒。年十一祝发,佛书无所不通,及王公问治民道,必以儒术为先。后游云中,住华严寺。”印简13岁时(1214),蒙古军南伐,宁远城陷,印简得以“亲面圣颜”;18岁时,国王木华黎领军进攻岚州,岚州百姓四处逃散,印简侍奉的中观师,年事已高,无力逃离,劝印简逃生,印简坚持留在师父身边。城破后,元帅史天泽礼遇印简,并与其结为“金石友”。
在征聘印简大师的同一年,云中人赵璧应召入王府。赵璧(1220—1276),字宝臣,云中怀仁(今山西怀仁县)人。张之翰《神道碑铭》载:“年二十三,有荐闻于上,召至行宫,爱其精敏,但以秀才呼。”赵璧入王府后,世祖命其驰驿四方,招募人才。1244年赵璧与许国祯曾受命到保州征聘名儒王鹗入府,1250年赵璧又与阔阔召姚枢入潜邸。
赵璧所召的这两位人物,都是王府幕僚集团中的核心人物。赵璧入王府后开始自学蒙古语,把《大学衍义》翻译为蒙古文,世祖常在马背上听赵璧讲解儒家的理论,并以“秀才”称赵璧。蒙哥汗二年(1252),忽必烈治理河南时,赵璧任经略使。中统元年(1260),任燕京宣慰使。
至元十三年(1276)卒。与赵璧一同去保州召王鹗的许国祯也是晋地人。许国祯父子共同服务于潜邸王府。许国祯(约1200—约1275),字进之,绛州曲沃(今山西闻喜)人。许国祯祖、父皆业医。他继承祖业,精于医术,由此在世祖潜邸时被征召。《山西通志》平阳府的“人物”类载:“世祖在潜邸,以医征至瀚海,留掌医药,治庄圣太后(世祖之母),刻期而愈,乃张宴赐坐。”显然,许国祯被召入王府,是因为他高超的医术。
由1244年许国祯曾与赵璧一同去保州召王鹗这件事,可知许国祯入潜邸时间,应在1244年之前。后跟随世祖征云南、征鄂州。世祖继位后授荣禄大夫,后进阶光禄大夫。许国祯进见世祖时,世祖常呼其为“许光禄”,而不呼名。足见许国祯与世祖之间所具有的特殊亲近关系。由是其他诸王大臣皆呼其“许光禄”。
许国祯之子许扆,字君辅,另有蒙古名字忽鲁火孙。许扆是跟随父亲入王府为幕的。《山西通志》载:“从父侍潜邸。进退庄重,世祖喜之,赐今名。”许扆为人仁厚谨慎,世祖甚为喜欢,所以赐其蒙古名“忽鲁火孙”,并赠其白玉带,以喻许扆明洁无瑕的品格类似白玉。潜邸时许扆入备为宿卫。成宗即位后,命以中书右臣署太常事,后改陕西行中书右丞。
《元史》卷一百六十八《许国祯传》附有《许扆传》,《山西通志》卷一百十“人物”有具体记载。在1244年忽必烈召金代状元王鹗入府后,中间三年的时间,即从1244年至1247年,王府中再没有引进人才。大概是因为这段时间乃马真后摄政,整个蒙古国的政权由蒙古贵族中的保守派掌控,排汉的势力很大。
1246年贵由汗即位,同年刘秉忠南归中原奔父丧。借此机会,刘秉忠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原的形势,岁丁未(1247),刘秉忠推荐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张易、张文谦、李德辉入王府,三人中最重要的人物张易是晋籍人。
张易(约1215?—1282),字仲一,太原交城(今山西交城县)人。张易因牵连谋杀阿合马事后被诛,因此记载张易的文字资料几乎没有留下来。根据他与元代一些重要人物的交往记载、相关文献及今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确知张易大致的生平行踪。元人王恽《中堂事记》载:“参知政事张易,字仲一,太原交城人。”
齐履谦《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载:“时,太保刘文贞公(刘秉忠)、左丞张忠宣公、枢密张公易、赞善王公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由此知张易与刘秉忠是同学关系。今人白钢在《论元初杰出政治家张易》一文中考证,张易是在“岁丁未”(1247)由刘秉忠推荐进入忽必烈王府的。张易在潜邸时曾做书记官。
幕府中的书记官是很重要的一个职位,所以王府中许多重大事情,张易都参与其中。他曾扈从忽必烈征云南,征南宋,这是潜邸时期重大的两次战役。在潜邸时期张易与刘秉忠几乎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大理学家许衡,在要求辞去京兆提学一职时,写信给刘秉忠和张易———《与仲晦仲一》书,求他们两人在世祖面前为他辞去提学一职。
此事可以旁证张易与刘秉忠的亲近关系及在世祖面前的同等重要的地位。若不如此,许衡不会把同一封信寄予两人。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后,张易先后任参知政事、中书右丞、平章政事、枢密副使等职位。张易曾任职政务、财务到军机事务之最高职位,直到至元十九年(1282)因参与谋杀阿合马被诛。
1247年,“晋籍”的另一位重要幕僚成员张德辉也从真定府入潜邸王府。张德辉(1195—1274),字耀卿,号颐斋,冀宁交城人(冀宁本是太原路,元大德九年地震后改为冀宁路)。在金朝时,张德辉已声闻科场,史天泽闻其名,聘为经历官。后升为真定府参议,在府中政绩非凡,“由是声望隆于诸镇”,忽必烈闻其名,“上岁丁未(1247),遣使来召”。
张德辉与忽必烈首次相见,主要讨论圣人之道及关于“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的问题。张德辉期望忽必烈能够重用儒士,并能够接受和重视具体的祭孔仪式。张德辉入潜邸的第二年春天,在王府举行了祭祀孔子的释奠礼。这一行为意义重大,在蒙古王庭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意味着当时儒家文化在蒙古最高统治者中已被接受。
当忽必烈访问到中原人才时,张德辉举荐了魏璠、元好问、白文举、赵元德、李进之、高鸣、李槃、李涛等人。忽必烈继位后,张德辉被任命为河东宣抚使。至元三年,参议中书省事。至元十一年卒。同一时间段,“晋籍”人士魏璠父子也被荐入潜邸。魏璠,生卒年不详,字邦彦,浑源(今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人。
《元史》无传,《山西通志》“人物”类“一七”中载:“魏璠,字邦彦,浑源人。贞祐二年进士。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时璠为翰林修撰,遣问道召参知政事、河南行省。”张德辉、李治等人都曾在世祖面前推荐魏璠。
虞集的《翰林学士承旨董公行状》中载:“丁巳,世祖令授皇子经,是为北平王、云南王也。而太师窦默、左丞姚公枢、鹤鸣李公俊民、敬斋李公治、玉峰魏公璠偕至,于是王府得人为盛。”可知丁巳(1250),魏璠被忽必烈已征至王府。魏璠向忽必烈推荐名士六十余人。之后,魏璠因疾卒于和林王府中,年七十,赐谥“靖肃”。
魏璠在潜邸时期的具体业绩,目前不可考。由于魏璠在王府,其侄子魏祥卿在这段时间也服务于王府,魏璠无子,以侄子魏祥卿为子。魏祥卿在潜邸的活动,《元史》卷六十八《志》中有一段记载,说明1252年魏祥卿已经服务于王府。魏璠入王府时,年龄较大,猜测魏祥卿可能陪同魏璠一道去王府。
魏璠、魏祥卿在《元史》无记载,《山西通志》卷一百十六“人物类”中有记载。世祖前期在王府中的幕僚成员,晋地人有8位。八个人的身份角色各异,职责地位不同;但无论是披着僧衣的印简还是行医的许国祯,他们都关心着王府的同一个问题———引进人才。
他们都积极为潜邸推荐人才、招募贤才。尤其是前期第一阶段的几位重要的晋地幕僚成员,他们是入世祖潜邸最早的幕僚成员,他们的言行、思想对世祖影响很大,对幕僚集团的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他们可以被视为世祖潜邸幕僚集团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