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军交战真的不斩来使吗?
(相关资料图)
01
如果你真这么想,穿越到古代,绝对活不过三集,毕竟带兵打仗的没几个怕事,尤其对于弱国来说,不斩来使就是自欺欺人的笑话。
当然也有弱国不怕死系列,比如花剌子模国,因为灭了蒙古商队,成吉思汗派三名使臣前去问罪,国王不仅不听劝,还把使臣全部杀掉。结局很明显,蒙古铁骑一路奔袭,攻陷花剌子模国的首都,这座两百万人左右的城市顿时灰飞烟灭。
除此之外,高丽曾斩杀蒙古的72名使臣,日本曾斩杀蒙古的30余名使臣,南宋也斩杀过蒙古的数十名使臣,虽然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侧面反映出,蒙古使臣确实是一个高危工作。
斩使立威的例子就更多了,如耿恭斩杀匈奴使臣,周瑜斩杀曹魏使臣,田横斩杀汉朝使臣,目的就是断了自己的后路,逼着士兵奋勇杀敌。
所以在古代,不管敌强敌弱,使臣本身的安全从来都没有保障,那为何会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呢?
根据史料记载,这个“官方宣言”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国家大分裂,导致各种纷争不断,外交使臣的作用就很明显了。
02
他们需要穿插于各国之间,靠嘴谈心交朋友,从而实现军事政治等层面的目的,由于刚开始没有相关保障,楚、宋两国卷入一场斩杀使臣的恶性事件中。
当时的楚国正处在上升期,导致楚庄王很飘,明知出使齐国必须经过宋国,但为了展示君主的霸气,特地叮嘱申舟出使时不要向宋国汇报。
这里做下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领土意识非常强,如果外人经过本国没有汇报,这是对国家莫大的侮辱。
估计当时申舟心中一万个妈卖批,楚国和宋国本来就不对付,还故意挑事,明显是把自己往火堆里推,于是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不料楚庄王却拍着胸脯对申舟说,你放心去,如果宋国敢杀你,我马上带着小弟去给你报仇。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申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临行前把后事交代了下。不出意外的话肯定要出意外,申舟刚到宋国边境就被抓了,本来是个可大可小的事情,在宋国大夫华元的鼓动下,这事的性质定了,整个使团被灭。
03
楚庄王被打了脸,马上带着小弟去讨伐宋国,连续围困了九个月,宋国扛不住了,连忙向靠山晋国求援。
晋国国王看着宋国使臣面露难色,因为一年前,他们被楚国修理了一顿,到现在还有阴影,于是只派出使臣去给宋国打气。
围困时间越来越久,宋国终于扛不住了,于是派华元去楚军大营求和,这用意很明显,宋国想用华元的人头向楚国赔罪。
这里要介绍下华元,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刺客,他到达楚营后趁夜劫持了楚军统帅,两人在床上签了停战协议。
楚庄王最后确实同意停战,不过并不是因为这个协议,而是楚军长途跋涉,后勤补给消耗非常大,如果围城时间太长,晋国或齐国来偷袭,他们也吃不消。
但楚庄王要求华元作为人质进入楚国,以保障两国和平,“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便是源于此处。
虽然只是潜意识里的共识,但大部分情况下双方都会遵守,毕竟使臣属于稀缺资源,而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颜面,斩杀使臣就意味着双方不死不休,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这样干。
老话说得好:“做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如果确实点背,碰到不讲武德的,那就天堂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