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蒋璟璟
近年来,各地加快建设“15分钟医保服务圈”,百姓在家门口就可办理参保、报销、异地就医申请等事项。一些城市率先明确了“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标准,实现同一事项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依托街道、乡镇“为民服务中心”,打造医保服务示范点;依托“医保便民药店”设置国家谈判药品、集中采购药销售专柜,解决了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去医院挂号、排队难题。(中新社)
“15分钟医保服务圈”,时至今日依旧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很多地方,对于这一概念,可谓有着多元的理解与实践。总体而言,其大趋势乃是内涵不断丰富、边界不断拓展的。如果说,最初“15分钟医保服务圈”乃是指力争15分钟办结涉医保事项。那么,在此基础上,不少城市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在典型的应用场景中,“新生儿参加医保,过去要去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现在在乡镇一级的办事大厅即可办理。”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仍是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走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事实上,随着大数据联网以及“数字基建”的铺开,基层获取、运用后台医保信息早已不是难事。让一些非敏感医保类服务下沉基层,最关键梗阻并不在数据层面,而是人力、场地等一系列资源的投入。
传统认识中,村镇一级的办事大厅相对“简陋”,承载力有限、功能单一。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此类基层政务服务窗口的更新与重构,被加快提上日程。当然,这种“重构”,绝不是指大拆大建,而更多是以更科学、更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来优化配置、充分挖潜;以更规范、更系统的人员培训,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15分钟医保服务圈”的实践,其实已经远超涉医保类服务的范畴,其成功样本揭示了一连串的可能性。比如说,有些城市还试点,将参保信息查询、异地就医备案等事项延伸到村(社区)便民服务点办理。离群众更近一点,更快更方便一点,也就能让现代社会的治理体系的运行效能更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