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分为曹魏、蜀汉、东吴这三个国家。其中,就曹魏一方来说,曹丕于公元220年称帝。一年后,刘备于成都登基称帝,从而正式建立了蜀汉。与此相对应的是,作为东吴一方的开国之君,孙权却等到公元229年才称帝,这和曹丕、刘备相差九年左右,也即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孙权最后才称帝呢?
(相关资料图)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孙权之所以最后才称帝,主要原因就是其名不正则言不顺。具体来说,虽然在刘备、诸葛亮口中,将曹丕称帝的行为称之为篡汉自立。但是,对于曹丕来说,走的过程是符合禅让制的,也即其皇帝之位是刘协禅让的。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
尽管汉献帝是被迫的,但是,从名义上来看,曹魏代汉在形式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刘备是汉朝皇室后裔,打着复兴汉室的名义建立蜀汉,并登基称帝,也是名正言顺的。毕竟早在西汉末年,刘秀这位汉室后裔就是这样操作的,也成功建立了东汉王朝。
二
由此,就孙权来说,显然就比较尴尬了。相对于曹操和刘备,江东孙氏出身微寒,孙权的曾祖父只是个无名瓜农。孙权出生时,他的父亲孙坚正担任下邳县(今江苏邳州)县丞之职,这足以表明孙权不是出自世家大族的。
而就曹操来说,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的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至于刘备,作为幽州涿郡涿县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由此,在讲究出身的东汉末年,孙权的出身实在无法和曹操、刘备相提并论,这也是其最后才称帝的原因之一。
当然,对于坚韧的孙权,为了最终实现称帝的目标,保持了足够的耐心,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东汉末年,孙刘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曹魏,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不久之后,孙权自称车骑将军、徐州牧。公元209年,孙权麾下的周瑜率军击败曹仁,夺取了南郡之地。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归附,这意味着交州成为东吴的地盘。
三
到了公元219年,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孙权又选择联手曹魏袭击关羽。彼时,关羽率领主力进攻襄樊,后方自然是防御空虚。于是,孙权派遣吕蒙偷袭江陵,不仅击杀了关羽父子,也夺得了荆州之地,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同时,因为担心刘备的报复,孙权不仅支持曹丕称帝,而且向曹丕称臣。在此基础上,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由此,因为受封为吴王,孙权距离称帝可谓是只差一步之遥了。
公元221年到公元222年,孙权不仅击败了气势汹汹的刘备,更在和曹丕翻脸后,击退了强大的魏国将士。这两次战争的胜利,也为孙权称帝增添了足够的底气。换而言之,如果这两次战争有一次失败的话,东吴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一个问题了。之后的几年,刘备、曹丕相继去世,这也增强了孙权称帝的底气。
在此基础上,孙权选择和蜀汉一方修复关系,也即重新建立了蜀吴联盟,希望在称帝上获得诸葛亮的支持。而为了能够联合东吴北伐中原,诸葛亮也只能支持孙权称帝。到了公元228年,孙权又发动了石亭之战。此战,陆逊等人成功埋伏了魏国大司马曹休,重创了曹魏大军。这场战役的胜利,直接推动孙权在公元229年登基称帝。
孙权称帝后,从武昌迁都建业,自此之后,东吴一直定都于建业,并坚持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晋消灭。换而言之,孙权虽然在称帝时间上要晚于刘备和曹丕,但是,东吴的灭亡时间也在蜀汉和曹魏之后。综上,对于孙权来说,九年的等待无疑是必要和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