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22年,武姜哭着拉扯着郑庄公的衣服:“为什么死得不是你,而是段!”郑庄公恶狠狠对自己的母亲说道:“不到黄泉,绝不相见!”然而,一年后,母亲二人却抱头痛哭,重归于好。
(资料图片)
公元前757年,武姜的大儿子出生,她很不喜欢这个儿子,便给他取名“寤生”(意为忤逆,大逆不道)。
三年后,武姜再生下小儿子,对小儿子则亲切呼为段,一颗偏心的种子就此生根发芽。
武姜将所有的母爱都给了段,还好郑武公是个开明的父亲,他对待两个儿子一视同仁,寤生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治理和军事才能得到良好的锻炼。
郑武公到了晚年,决定按照周礼的规矩,将嫡长子寤生定为郑国接班人。
这时候武姜的偏心再次暴露了出来,向郑武公吹枕边风,要立段为接班人。
郑国公当场反驳:“长幼有序,更何况寤生没有犯任何过错,我怎么能废长立幼呢!
寤生虽不及段的武艺,但他胸怀大度,不像段争强好胜。”
公元前744年,在郑武公的庇护下,寤生顺利继承国君之位,他就是后来的春秋小霸郑庄公。
按理说大儿子已继承皇位,做母亲的也该收起偏袒之心了,可武姜反而更加偏心小儿子。
正是这份不知轻重的偏心,将两人送向一条不归路。
郑庄公刚刚继位,武姜就急不可耐的为小儿子鸣不,对大儿子说道:“现在郑国的数百里江山都是你的了,可是你的弟弟呢?就只有共城屁大的地方。
你将制邑给段做封地吧”制邑易守难攻,是郑国重要关隘。
郑武公在世时,下过死命令,制邑绝不允许被分封,武姜这是明知如此,却还是执意要求将这块地分给段,这恐怕不是偏心,而是夹杂了别的心思。
郑庄公一气之下干脆将京城分给了弟弟,面对大臣的质疑,郑庄公就拿母命难违作挡箭牌,大臣对这个新帝失望透顶,母亲武姜也觉得大儿子就是个窝囊废。
便怂恿小儿子段去篡夺大儿子的国君之位,叮嘱小儿子到封地后,抓紧操练兵马,以待时日。
可段觉得操练兵马太辛苦了,还不如直接向哥哥索要,一来坐享其成,而来削弱哥哥的势力。
于是武姜便理直气壮的向大儿子索要兵车400乘,郑庄公又惊又怒,都城里的兵车加起来才一千乘,要是再调400乘出去,那自己怎么办。
武姜才不管这些,说道:“怎么,你不答应啊,那好我就搬出宫去,就当你没有我这个母亲。”
看到母亲如此偏心弟弟,郑庄公痛心不已,他表面上答应母亲,暗地里却留了一手。
私下对大臣道:“明日我虽调出兵车400乘给段,还望祭大夫连夜派人去请颍考叔前往率兵。”
颍考叔是郑庄公的心腹爱将,让他去打入弟弟的内部,郑庄公心里也有了些底气。
母亲的偏袒和哥哥的退让,使得段更加嚣张跋扈,他带兵拿下京城周围的四座城池,打造出一个新的王国。
殊不知郑庄公这是以守为攻,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猖狂。
又趁着母亲武姜来打探消息,将计就计,释放出自己将要离宫的信号。
武姜听到郑庄公要离宫,便叫来段密谋,计划5月初一在城墙插白旗为号,到时候里应外合杀进皇宫。
公元前722年,到了约定的日子,段带着颍考叔和兵马来到都城门前,但他没有看到母亲的信号,心理开始着急。
这时,一个士兵骑马赶来通报消息:不好了,不好了,子都奉国君之命,趁我们来此,他率兵攻打京都,把我们的老巢给端了。”
段,这才明白自己中了哥哥调虎离山之计,他回首过往才发现,正是母亲的偏心,才滋养了自己的野心。
于是对母亲充满了怨念,朝天喊了一句:“母亲,是你害了我!”便拿到刀自刎了!
武姜哭着拉扯着郑庄公的衣服道:“为什么死得不是你,而是段!”看到母亲始终不知悔改,郑庄公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将母亲干出国都,并恶狠狠发下毒誓:“不到黄泉,绝不相见!”
但仅仅过了一年时间,郑庄公便后悔了。
颍考叔看出来了郑庄公的心思,他趁着和郑庄公吃饭的时候,故意将肉用荷叶包起来,郑庄公觉得纳闷。
颍考叔说道:“今日国君赐予了如此美味,让我饱餐一顿,可老母在家尚未吃饭。”
郑庄公听到这话,想起了自己的母亲,颍考叔趁机解释道:“婴儿出生寻常都是先出头,国君却是先出脚,把夫人折腾得死去活来,差点难产。”
郑庄公得知痛哭流涕,悔不当初。郑庄公不知道这件事,是因为他父亲曾经下命令,将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全都杀了。
颍考叔借坡下驴,提出让郑庄公母子相见,可是君无戏言,郑庄公已发毒誓,如今出尔反尔岂不让人笑话。
颍考叔想出了一个妙计,他派人挖出了一个山洞,并挖出地下黄水,将这里称之为黄泉,然后带着郑庄公母子二人来到黄泉相见。
看到大儿子以德报怨,武姜也意识到当年的糊涂和错误,母子二人抱头痛哭,重归于好。黄泉见母的故事也从此流传下来。
但段的性命鲜活就这样消逝了,如果天底下的母亲对待孩儿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家庭也会更加和谐美满,大家觉得呢!
参考资料:《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