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前面我们讲到清朝末年,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莫理循开始了他为时半年的中国西部考察,带大家看了莫理循团队留下来的清末西部老照片。
【资料图】
其实在当时的在华外国人来说,莫理循对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的影响算是比较大的。可能很多年轻一辈不知道,现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曾经就叫“莫理循大街”,他在这里建了图书馆,成为当时王府井大街的标志建筑之一。
他的西部考察从陕西咸阳出发,途经甘肃,经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最后到达俄国的奥什(今属吉尔吉斯斯坦)。莫理循团队将亲历亲闻记录用摄影机记录了下来,让我们得以了解清末时期中国西北的风情民俗。
今天让我们继续看看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这是莫理循在他图书馆的老照片。
这是清水驿,始建于明代,是明清陕甘驿道上的重要驿站。驿站在古代最早是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从秦时期就已经有了。
到明清时在全国皆建有驿站,将近2000个,沿线每60-80里设一个驿站。
这是莫理循一行在前往兰州的路上,这是车队当中的一辆骡车正在爬坡。古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不发达,常使用动物作为动力来源,比如马车、骡车。
这是古城子(今奇台)主街道上的维吾尔族商贩,可以看到他头顶着一个大篓,后面还站着一个人。
这是一百多年前哈密的维吾尔族妇女和小孩,他们正好奇地望向镜头。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星星峡西关帝庙。
这是当时在乌鲁木齐的四川会馆,照片上还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中间有四川会馆的招牌。
会馆这种形式始设于明代前期,一般是明清时期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早期以地域关系组建,后来有着工商业性质的会馆也大量出现,会馆制度开始从单纯的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发展。
会馆在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到了清代中期达到鼎盛。现在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
这张老照片是三个在兰州的外国人的合影。中间是林阿德,是学堂的英文教员。左侧是罗马天主教传教士梵•迪克。
这个老妪正扶着一辆大车,这大车的车轮甚至比她还高。
莫理循团队拍摄的小涝池附近位于山麓驿道边的烽燧,可以看到它由三座墩台及营房组成,中间的墩台绘有白虎;左侧的绘有一持剑官员;右侧的绘有玄武。
烽燧是用来释放古代边防报警信号的,夜间举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点燃后有烟气和光亮,达到报警的作用。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伊犁河摆渡船。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宁远(今伊宁)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