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乐夜未央。
安史之乱爆发后,以范阳、卢龙两镇边军为核心组成的安史叛军,一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唐将封常清临时募集市井之徒组成新兵,与之相抗,被叛军连续击败,东都洛阳失陷。
(资料图)
公元756年6月,潼关之战,坐拥河西陇右两镇20万大军的唐将哥舒翰,被唐玄宗李隆基严令所迫,强行出击,中叛将崔乾佑伏兵而惨败,两镇精兵几乎全军覆没,成建制逃回的只有八千余人,潼关天险失守,长安对叛军近乎不设防。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蜀中,国都长安陷落。
这一战,以哥舒翰当世名将的军事指挥水准,以双方士兵的兵力对比和战力对比,唐军是实在不该输的,就算输,也不该输到只剩八千人逃回的地步。
综上所述,唐玄宗的决策,让潼关叛军出关收复洛阳,和河北唐军前后夹击回援的安禄山大军,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1、事实上,史书记载的很清楚,安禄山确实考虑放弃洛阳,只是还没下最后决定而已。但是如果局势进一步恶化,不会有人认为安禄山是个傻瓜,傻傻的原地不动,等着郭子仪李光弼们,带领朔方军攻克幽州,然后带着叛军家属为战俘,南下合围洛阳吧?
2、潼关大军兵力已经超过安史叛军总和,兵力远超过郭子仪李光弼的朔方军,而且主力是河西陇右和吐蕃多年大战的精锐,这绝对不是之前高仙芝带的那几万鱼腩兵。就算不能一举灭敌,但是收复洛阳,本在情理之中吧?再退而求其次,就算一时失利,以哥舒翰的能力也不至于大挫吧?
3、难道真要潼关这20万唐军精锐原地坐视不动,让安禄山带着十多万叛军放弃洛阳,渡河北上,让郭李两将的朔方军一边顿兵坚城之下,一边被叛军主力从后夹击,腹背受敌?如果不知道历史后续进程的话,谁不会认为这是个大笑话呢?
那么历史上的潼关之战,之所以会败得那么惨,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关键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潼关军队是河西陇右的唐军百战老兵,和之前封常清临时招募的新军合兵。
另一方面哥舒翰身体不行,已经中风,无法全力做战争准备,而哥舒翰手下部将则矛盾重重。一个绵羊带这70头狮子和30只绵羊,这个如果不认真观察内部,是看不出来的。
所谓郭子仪李光弼都建议潼关守军不要出动的记载,多半是事后诸葛亮。
战前如果真如史书说的只有杨国忠赞成出兵,而一线将领如哥舒翰郭子仪等全都反对出兵,唐玄宗李隆基好歹也是当了40年皇帝的一代明君,这种情况会支持不懂军事的杨国忠?
唐玄宗派大军出潼关,肯定是希望打赢而且认为可以打赢的,真的一线将领都反对,他还硬逼着大家出兵?
看看各种失败一方将领的战争回忆录就知道了,一切都是无能上司的错……
从具体数据看,陇右河西两镇,兵力比范阳平卢两镇多了50%,论作战经验,和吐蕃多年作战,在天宝年间把吐蕃打的很惨,而这些百战精兵潼关之战输的一塌糊涂,实在很冤枉。
而且,这20万大军败得也过于奇幻了,历史上类似的土木堡之战,也先瓦剌军有骑兵优势,明军还缺少,即使如此都逃散了不少到宣大。
潼关大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8000成建制的部队退入潼关,相当于20万大军一场战斗后就彻底崩溃了。如果正常推演,就算唐军再不能打,哥舒翰集中数万精锐破围而出,理论上的可能性还是不小吧,最后却打成这种历史少有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