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发展,让众多的文字创作者,凭借自己的才华,过上了月入过万的富足生活。有一些新媒体做的好的月入十万也是有的。
翻看网上的文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写手写出文章给你看,各抒己见,发表言论,吸引读者。却很少因为文字,被法院判罪的人,顶多就是罚款,封号。
然在两宋时期,因文字获罪的人可不少,我们都知道的范仲淹,两次被罢免都跟文字有关,而且当时的文祸,处罚起来十分严厉。
【资料图】
文人、士大夫写诗词歌赋,写公文,写历史,写奏书,都要小心谨慎,一旦触犯龙颜,或者得罪同僚,后果很严重。要么被流放终身不得返还,要么自己或者跟自己有关的人,都会受到处罚。
一、文祸宋以前就开始出现,然宋两朝达到鼎峰,文祸之人众多,牵连甚广
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重视文学的发展。皇帝曾下诏,给予恩赐,不杀文人。士农工商,可以看你的出,宋代文人的地位很高。但是宋朝律法极为严苛,对文人更是如此。历史上文人获罪最多的,就是出现在宋朝。
文祸说的就是作诗词歌赋、历史文章时,因为文字或内容触犯到朝庭对国家的统治。轻则罢黜,重则流放。宋朝的政治,其政权高度的被控制在皇权手中,党派竞争强烈。不同党派为了攻击对方,咬文嚼字,文字上作文章,公报私仇。
说起文祸并非起源于宋,他在西汉宣帝时期就已经出现,杨辉应该是第一个因为写诗讥讽朝政,污秽不治,被腰斩的人。
西汉之后的朝代,就算有人因做文章获罪,但是也很少,就像现代一样,对于文人墨客,事实评价,持忠言逆耳,利国利民的态度,宽容的对待文人。
《唐诗无避讳》“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有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直到北宋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江湖诗案等,文祸频起。当时还有人著作出了《三千年文祸》一书,但是这本书还是遗漏了很多文祸的案件,如江湖诗案就没有提及到。
二、两宋之间文化由诗词歌赋发展到政治党派竞争,儒家文化被践踏
开宝九年,宋太宗继位,对文人墨客的评论,并没有太在乎,反而广纳谏言。他在位期间只有两起文祸案件,而且都是一个人所犯。由此可见对待文人十分宽容,从不轻易重罚。
太平兴国八年,胡旦作《河平颂》。这一年黄河发大水,眼看就是黄河水灾,然水灾到来之前,及时治理疏通,并没有对百姓造成多大的伤害。
胡旦歌颂国家治理黄河的功劳,是百姓的福祉。然他后面写到治理国家,希望皇帝可以亲贤臣,远小人。他还说到赵普是奸臣,希望皇帝可以远离。皇帝看了十分生气,觉得胡旦就是歪曲事实。
赵普对国家劳苦功高,贡献非同一般,其被罢免并非因为他做了什么奸佞的事,不过是为了派他去完成更重要的事。他在苍苍白发的时候,还在为国家政事劳心劳力,废寝忘食。事实证明,胡旦就是捏造事实,处以文祸罪。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普于国家有勋力,朕畴昔与之游,今齿发衰矣。不欲烦以枢务,俾之善地卧治。”
胡旦平时就是一个不注重自己言辞的人,被皇帝处罚了一次,还是不长记性。端拱元年,他又开始作妖了,上奏给皇帝的公文,言辞狂妄,肆意点评时政,还说自己是天子不可多得的人才,陆陆续续的举荐了十多个人,说这些都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
太宗看到后,十分愤怒,下旨捉拿,随即杖打,罢官而后发配海岛,终生不得离开海岛。这是太宗生平对待文臣最严厉的一次处罚
至道三年,真宗继位,期间北辽逐渐强盛,真宗害怕战乱,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于是主动派史臣前往辽国,约谈和平共处的条件,于是签订了“澶渊之盟”。
可笑的是本是自己不想打仗,决定签订和平相处的“澶渊之盟”,真宗后面觉得签订合约是一种耻辱,于是开始伪造天书,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天命所选之人,为了感召上天的旨意,登顶泰山,并且在汾阴耗费巨资修建宫观。
这个世界哪里有黄字三幅的天书,尤其是理学治国的宋朝,很多人都知道天书是皇帝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大宋聪明的人那么多,自然有人看得懂,于是文人忍不住了,上书朝廷说“作为一国之君,看起来就像个精神病患者。”
真宗看了,不得了精神病患者发作,那些上书的人要么被流放,要么罢官,罢官还是小事,连坐罢官,连跟自己有点关系的人都一起被罢官。
文祸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连坐罢官的现象,可以看出,文祸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咸平元年,王禹修编《太祖实录》,这本实录记载的都是历朝历代客观发生的重大的事情。王禹参与修编之后,却被罢免官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被罢免?
有史料记载,是因为王禹编写实录并不客观,有太多自己主观臆断的地方,这才被罢免的。邵伯温却认为,王禹被罢免是权利的牺牲品,得罪当朝宰相,分分钟都有可能被秒杀。由上述两种原因可以推知,王禹被罢免,党派竞争有很大的关系,并不单独是因为文学内容触怒龙颜。
明道二年十二月,历史上著名的范仲淹文祸被贬,具体事情是仁宗想要罢黜皇后,这件事情牵扯到太后一党的势力,也牵扯到皇帝宠妃一党的势力,两股势力成党派之争,最终支持罢黜皇后一党的势力强盛。
范仲淹听到这件事情之后,直言上谏,并且痛斥吕夷简,吕夷简作为皇帝的亲信,遭到如此羞辱,又怎肯放过羞辱他的人,于是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皇帝罢免了范仲淹。
景祐三年,范仲淹做开封的知府,看见吕夷简,任人唯亲,有害社稷,于是上书谏言,规范朝廷用人制度,是国家社稷的根本,如果像吕夷简这样任人唯亲,势必导致国家无可用之人,动摇国本。
吕夷简听到范仲淹这样说他,作为官场老江湖,跟皇帝聊天时,有意无意的评价范仲淹是个迂腐的人,没有什么处理政务实事的能力。
范仲淹听到吕夷简这样评价他,于是又开始担忧国家社稷,尤其是上书皇帝,劝谏皇帝,远离吕夷简,当初王莽之乱,有可能会出现在吕夷简的身上,奸佞之臣务必远离。
范仲淹跟吕夷简,你来我往,正面出击,夹在中间的皇帝最终还是受不了,再一次罢免了范仲淹。可怜的是还殃及池鱼,就连范仲淹身边的人也没有逃过文祸一劫。
文字斗争之下,暗藏着汹涌的政治斗争,此后分为两个党派。一派士大夫支持吕夷简,另一派士大夫支持范仲淹,此后两党派开始你来我往的竞争。
《与高司谏书》“宋之党祸极于元符,而蔡襄四贤不肖之诗已为之端”。庆历年间党派竞争变得十分激烈,文字成为打击对手的借口。
三、文祸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创作精神被腐蚀殆尽
因害怕文祸,很多文人创作时,谨慎小心,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文人墨客为了作文章而作文章,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和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少,对时事政治的评价的文章几乎无法看见。
文人写出的文章就像一个木偶,木偶身穿锦衣华服,但是没有生命,文章辞藻华美,歌功颂德,但是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思想灵魂。
统治者对政权的严格掌控,导致了文字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从党派外部,到党派内部之间的竞争,文字成了他们最锋利的武器。更有甚者,只要一说话就会之处当代过错的情况。
创作精神被腐蚀殆尽,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开始变异。不再是指导人民为人处世的智慧,而是用来抨击别人不会为人处世的依据。
士大夫每天小心谨慎,生怕别人一张嘴就是他们“当世之过”。文祸还影响到了科举,考生的文章都是标准化流程化,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文祸。
结语
在言论自由的当今社会,匿名评论,十分盛行,让一部分人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然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言论最终导致人身攻击,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影响。
文字是我们传承先祖智慧的载体,我们认识文字,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为了识文断字,通过文字与作者对话,打开我们的视野,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和想法。
他不应该成为攻击别人的利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现代社会,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在我们享受这个权利的同时,也希望可以保护别人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