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等官媒放出的反映“山东舰航母编队南海实战化训练”的视频里,我们惊喜地发现“山东”舰再次进行了小升级,在飞行甲板出现了多块“补丁”。这些“补丁”外观呈长方形,非常规整地分布在舰载机降落区域,与拦阻索呈约30度的夹角。很显然,能够出现在航母上,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降落区域,其作用自然不可小觑,那么这些“补丁”是做什么用的呢?
(资料图片)
事实上,这些“补丁”是一种特制的“缓冲面”,用途之一便是对降落区的飞行甲板进行保护,具体是对航母拦阻索区域的飞行甲板进行保护。看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会猜测,这个缓冲面是为了防止歼-15降落时发动机高温尾焰对甲板的烧蚀吗?
答案自然不是,飞行甲板防高温烧蚀主要是通过喷涂特殊涂层实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日本把“日向”级改装为轻型航母,为了保护飞行甲板不被F-35B发动机的高温尾焰损坏而喷涂了特殊耐高温涂层。并且涂层都是整个甲板全部覆盖,不会像“山东”舰这样只是在拦阻索区域打“补丁”。
其实这些特制的“缓冲面”是为了防止拦阻索附近甲板以及拦阻索本身出现“物理损伤”。而之所以这样说,其实与航母舰载机的“粗暴”降落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航母舰载机着舰看起来给人一种轻描淡写的感觉,但真实情况却都是充满了铁血和力量。以我们的歼-15舰载机为例,当降落重量20多吨、时速220公里的歼-15舰载机降落时产生的冲击力要超过80吨。很显然,要在2秒的时间里让歼-15在长度只有200米的飞行甲板上稳稳停住,阻拦索除了本身抗拉强度足够出色之外,还需要精密的液压缓冲装置和复位装置等一系列结构辅助。
当歼-15即将降落时,首先会放下起落架和襟翼,同时将尾部的尾钩放下,然后俯冲着舰,当尾钩勾住阻拦索后,歼-15会继续向前滑跑,然后阻拦索给歼-15施加向后的作用力,使歼-15的速度越来越小,直到安全停留在甲板上。而当歼-15停止的瞬间,阻拦索中存在的应力使歼-·5向后滑动很小一段位移,然后阻拦索便会自动从歼-15的尾钩上脱落,失去拉力的阻拦索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为下一架歼-15的降落作好准备。
很显然,拦阻装置的液压缓冲装置吸收了拦阻索辅助歼-15降落时产生的绝大部分的反作用力,但是依然有极小部分反作用力会在拦阻索复位的过程中释放出来,这就导致了拦阻索两端滑轮索和中间阻拦索接头会砸向飞行甲板。
每次拦阻索复位就砸一次飞行甲板,按照我军航母现在的水平,一天出动个上百架次舰载机轻轻松松,这就意味着航母拦阻索附近的飞行甲板每天就要被砸个上百次。正所谓“滴水石穿”,日积月累之下,不仅会对飞行甲板的涂层和飞行甲板本身造成一定的损伤,拦阻索两端滑轮索和中间阻拦索接头也会出现损伤。飞行甲板出现一定的损伤可能还问题不大,但是拦阻索两端滑轮索和中间阻拦索接头出问题就很有可能导致舰载机降落拦不住。
图为被砸得坑坑洼洼的法国戴高乐号航母
所以我们根据自己的使用经验,同时又借鉴了美国的做法,在拦阻索附近加装了这个由特殊缓冲材料制成的“补丁”,既保护了拦阻索,又保护了这部分的甲板,便轻松解决了这个隐患,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嘛。当然来,由于这项功能是首先出现在美国“福特”号航母上,因此网友打趣到,鹰酱这次又被兔子给薅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