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体育

【环球聚看点】用心捕捉重庆山火扑救过程中默默散发的光彩 第23次看见初心

2022-11-08 21:30:22
A+ A-

封面新闻记者李茂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是第23个记者节,是我入行后的第二个记者节。从校园进入传媒机构,由学生成为记者,我也能讲出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全新体验,也正因为这份职业永远都有新鲜感,时刻充满挑战性,所以我热爱并选择它。

山火现场的口号牌。

今年8月,极端高温“烤”验下,重庆多地接连发生森林火灾。其中,最令人揪心的一场山火,莫过于8月21日晚在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村燃起的那团山火。那些天,朋友圈里关于志愿者、火情、物资等或真或假的消息扑面而来,让我意识到,作为记者,前往现场探访最真实情况是我的职责所在。

8月25日上午,也就是对山火发起总攻前的15小时,我和同事抵达位于北碚朝阳中学旁的集结点。现场堆满了冰块、药品、灭火器等救援物资,志愿者们顶着45°高温,把一箱箱救援物资整装,放进摩托骑士们的背篓,送往山上。

停靠在救援点的摩托车。

在人群中,我一眼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摩托骑士的组织者之一——“二馒头”张骏。只见他右手系着绑带,满头大汗。他刚运送完一趟物资从山上下来,顾不得休息又径直把背篓递给志愿者,大声说道:“往里面装,多装点,我背得动”。我走到他面前:“馒头哥,你今天运了好多趟了?”“哎呀,不晓得多少趟了。今天忙得很,手机也没停过,我昨天在车友群里发了动员消息,今天很多志愿者都在给我打电话。”张骏一边急促地回答,一边踩下摩托车油门准备再往山上赶。

看着二馒头离开,我和同事决定继续向前线进发。我在想,无论如何一定要尽可能地抵近火场。终于,我们来到位于半山腰的3号营地,这是一处居民家的院坝。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三位摩托骑手正躺在地上休息。一旁的志愿者阿姨说:“他们太累了,昨晚通宵运物资。”

摩托“骑士”张骏。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小伙子睡醒了,我走上前跟他搭话。

“你多大呀?”“十六岁。”“来运送物资不担心有危险吗?”“没想这么多,看到火烧得这么大,心里着急,就来了。”他说,他们3个人都在一个车队。队长一号召,几乎全队的人都来参加救援了。我接着问他的名字,见我掏出笔记本要记,“你是记者?”刚说出一声“是”,他赶紧摆手,“别采访我、别采访我,现场很多志愿者比我做得多,应该采访他们。”

从安全角度考虑,从3号营地再往上,是不能让女生往前一步了。但为了更好地记录骑手们运送物资的情况,我们再三做现场调度员的工作,他才勉强同意我们以“医务人员”的名义跟车走一趟。

就是靠着这个“小谎言”,我们用相机记录下“二馒头”运送物资抵达火场一线的完整过程。一路灰尘入喉,鼻孔里嗅闻着树木烧焦的味道,耳朵里听着轰鸣的噪音。当时已经顾不得什么了,我撑了下来。我只觉得,应该用我手中的相机和纸笔,记录下为了我们家园做出付出的消防员、志愿者。

志愿者顶着烈日抢挖隔离带。

晚上九点多,我们接到命令从回撤下山。这时,消灭山火的总攻号令已经发出。我边往山下走,边回过头,默默祝福总攻一定要成功。在山脚,数百名候补志愿者分成了几个纵队,整齐地排列,时刻待命上山增援。那一刻,我不禁眼眶湿润。因为谁也不知道上山后会面临怎样的险情,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一丝犹豫,我只看到重庆人特有的坚毅。

“北碚,加油!重庆,雄起!”真的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城市精神的再现。而我很荣幸,生长在这座城市;也更加荣幸,作为一名记者,能够深入一线,见证、记录这一切。

责任编辑:bH_0231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