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体育

环球今日报丨好记者讲好故事 重返猛虎岗,我们爬了近7个小时山路

2022-11-08 20:38:01
A+ A-

当我们抵达石棉县一个叫“三江口”的地方时,已经是9月29日17时。落满碎石的盘山公路终于在前方被泥石流冲垮,大渡河冲破层峦叠嶂的山脉滔滔而下。


(资料图)

同事赵志远和闫沫琛一路上都比较紧张,随时都在隔着车窗向一旁陡峭的山坡张望,志远面色严肃,因为他之前看到了一块刚落下的碎石块,“你都没看见,那石头在地上打转转。”

我们把车停在公路边的一个小商店的门前。商店已经整体歪斜倾倒向大渡河一侧,志远和沫琛两人从后备箱中取出摄影摄像器材,准备爬山。

↑通往猛虎岗的山路被泥石流冲断,部分路基发生垮塌

此前,救下甘宇的当地村民倪太高告诉我们,因为山路被泥石流冲垮,要见到他只能步行,“上来大概得要4个小时,我联系了村支书,你们先在他们家里过夜。”

爬山前我还有一丝幻想,因为从河谷中的公路折出了一条水泥路弯弯曲曲通向了山峦之中,“倪大叔也许觉得天黑路不好走,所以把时间说得久了一点。遇到泥石流堆积的路段,我们简单绕开就可以了,还是以公路为主。”

但我还是低估了自然的力量,当我们花了近一个半小时才抵达山脚下的村落时,夜色已经完全笼罩了天空。

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村口的路灯下,前来接我们的,是当地的民兵队长倪太平和他的儿子倪江。说起来倪太平是倪太高的亲弟弟,在发现甘宇的当天,也带着人第一时间赶到了猛虎岗。

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但地震留下的痕迹还没有完全消失。进村前的一段道路上,堵满了巨大的石块,原本的水泥路已经完全找不到了,一辆崭新的红色三轮摩托车被落石砸得面目全非,车斗完全变形。

此时已经爬了近两个小时的山,我们觉得就算按照倪大叔的说法,路程也已经过半。于是经过短暂的商议后,我们决定尽快抵达倪大叔家。村里民兵队长语气轻松,让他的儿子给我们当向导,“你带他们去你叔叔那儿吧”。

21岁的倪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小伙子面色黝黑,个子不高但身形结实。在村口短暂的停留之后,我们继续向猛虎岗进发。

穿过山脚下的村庄后,倪江打着手电从一处人家的屋后领着我们进入了一处野径。我心里顿时就凉了半截,此前走公路的美好想象被完全击碎。我喘得像个快要溺水的人,断断续续地问,“兄弟,为什么不走公路啊?可以不抄近道吗?”

小伙子没回头,“公路被泥石流冲垮了,有些路地基都垮完了,不敢走不敢走”。

我的心态有点崩,“那还有多远呢?”

小伙子安慰我,“马上就到了,上边就是公路,我们可以在那儿休息一下”。

盘山公路是S形上山的,相对平缓,而我们则取直线从一段公路旁的山坡向上爬,直到抵达更高处的公路。泥泞的小路最窄处只有两脚宽,一脚下去感觉就像溜冰。

爬了两个小时后,我也终于卸下了“偶像包袱”,把我巨大的双肩包递给了倪江。小伙子一路上跟我们讲述地震当天发生的事情,他的二叔在放羊的时候,被山上倾泻而下的滚石砸到了脚后跟,而村里更有村民因为跑慢了一步,被震垮的房屋埋在废墟下。

夜幕中泥石流滚落的声音会突然响起。我们三人第一次听见时,直接从地上蹦了起来。倪江让我们莫慌,“是在对面的山坡上落石头,离我们还好远呢。”

↑倪江伸手将我们拽上陡坡

在我腿抽筋之前,志远一路标榜他是农村孩子,从小在沂蒙山区经过了特殊锻炼,沫琛也着重强调了他家原来在太行山中,猛虎岗完全是小菜一碟。在我腿抽筋之后,两人可能觉得不鼓励鼓励我,也许他们得抬着我上山,所以完全换了一套话术,“哥,你可能是截至目前唯一一个马上要征服猛虎岗的肥胖人士”。

我们一边插科打诨,倪江在一旁默默地听,也不插话。只是不停伸手把我们拽上高处,又把我们的行李拿过去了一些。倪江说,在地震之前,他经常骑着摩托车上山,“山顶有一片大草坪,风景好得不得了。”

倪江说,在公路修通之前,这样的小路就是他们上山下山的必经之路。如果再把时间向前追溯,还是孩童的倪江会跟着父母上山采药,“会一直爬山到有雪的地方”。

夜里11点半,我们终于抵达了倪大叔的家中。从下午5点开始算起,已经爬了将近7个小时的山。

倪大叔家中没有电,房屋也在地震中变成了危房,歪歪斜斜的。房屋一侧的洗手间和厨房都已经变成了废墟。倪大叔说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的羊和还没来得及收获的玉米。

我们三人挤在一间房屋中,屋外泥石流滚落的声音断断续续响了一夜。

山上雾大,倪大叔和他的妻子在浓雾中坐在厨房的废墟上做早饭。倪大叔说他从废墟中翻出了冰箱和微波炉以及一块腊肉,但他的摩托车依旧没有被挖出来。那块腊肉最终成了我们的早饭,肉切得很大块。

倪大叔要去山上放羊,顺便给我们介绍救下甘宇的经过。倪大叔说,每天放羊两次,现在也只能走崎岖小路了。

倪江依旧陪我们一起去,帮我们拿行李,忙前忙后搭手帮我们爬过被泥石流冲毁的路段。忙完工作后下山,我的包一直在倪江的身上,志远的相机最后也交给了他。

俗话说,山上容易下山难,小伙子走在前边,在泥泞湿滑且陡峭的路段,他用脚作为我们下山的“阶梯”。

↑我与向导倪江(右一)的合影

公路旁较为平坦的土地上,种植着农作物,背着背篓的村民们在其中抢收玉米。

快到山脚的村落时,志远的腿也抽筋了,使不上劲。原来在半山腰收玉米的大哥大姐们背着背篓从山上信步而下。几个热情的大哥左右架着我走过了小路的最后一段。

我跟志远和沫琛感叹,他们的身体素质是真好啊,一双解放鞋就可以上天入地。

从猛虎岗上下来之后,我一直忘不了那里的人们,那些随时随地会邀请你去家中做客,拎着饮料追出家门的村民。当然还有倪江,那个话不多但永远细致入微的小伙子。

一直都有人说,做记者的脚下要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有的时候,自己刚从新闻现场回来,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躺在温暖舒适的家中,多多少少会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几个小时前自己经历的一切还历历在目,而自己似乎已经被抽离了出去。

这种情感上的落差,我相信是每个记者提笔时的动力,也只有经历了他人的经历,情感上的共鸣才会让记录更为有血有肉。

今天是记者节了,共勉吧。

责任编辑:bH_0231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