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16岁随父亲远赴欧洲游历,林长民对这个天资聪颖的女儿的喜爱、器重可见一斑,然而林长民出国是为了工作,并不能时常陪伴在林徽因的身旁。
(相关资料图)
16岁,花儿一样的年纪,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林徽因是孤独的,同时内心又是敏感、细腻的,她渴望亲情、友情、渴望恋情,渴望有个人能陪着她。
就在这时,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出现了,那时的徐志摩怀揣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的爱国热情,赴英国伦敦,在剑桥大学学习。
然而,他们的相遇,就此改变了徐志摩。康桥邂逅是那么的唯美。
林徽因是那么的清秀、美丽,她的气质,她的谈吐,她的修养……她 的一切,都令徐志摩着迷。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 爱慕之情已到达无法自拔的程度,林徽因成了从徐志摩的诗中走出来的女子,从相见、相恋,到离别,她成为了徐志摩诗歌创作中永恒的素材,诗歌寄托了他所有的情愫。
《爱的灵感》不妨事了,你先坐着吧,这阵子可不轻,我当是已经晚了,已经整个的脱离了这世界,缥缈的,不知道了哪儿。仿佛有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她脸上浮着莲花似的笑)拥着到远极了的地方去……唉,我真不稀罕再回来,人说解脱,那许就是吧!……
徐志摩是理想的,他为了林徽因,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的选择了与结发妻子离婚。他沉醉在这康桥的晚春景色里,沉醉在对爱情的迷恋里,因为与林徽因的相识,徐志摩开始了诗歌创作,从此,文坛上多了一颗耀眼的新星。
这时的林徽因也沉浸在这爱情的氛围里,周遭的世界不再空虚和寂寞了,一切都变得可爱,变得朝气蓬勃起来。爱情如山洪暴发,势不可当,汹涌而下。
林徽因是理性的。纵使这段爱情有多么唯美,多么浪漫,多么不舍,她却听从了理智的召唤。
林徽因说道:“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不是我没有来,只是无缘留下。”
在权衡了所有之后,最终,她放弃了与徐志摩的感情,并郑重地珍藏了起来。
她和父亲,提前结束了欧洲之旅,选择了不辞而别。
林徽因的理智,是让人诧异的,这也许来自于她童年的经历。
林徽因从小见惯了母亲的“凄惨孤独”,林长民与妾室“夫妻恩爱、比翼双飞”,她与母亲在林家后院的小房子居住,孤苦伶仃,无人理睬,因为母亲的失意,给林徽因也留下了童年的阴影,她的内心是敏感的,任何时候都要处处小心,步步留神,这让林徽因变得早熟,幼小的她,不得不具备察言观色的生存能力,性格也多愁善感起来。
所以,当徐志摩抛弃结发妻子,追求林徽因的时候,林徽因是清醒的,是不被感情所左右的,她不希望,也不忍看到徐志摩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就此成为她母亲的模样。
林徽因曾说过:“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象的那样一个人。”
就这样,徐志摩失恋了,怀揣着绝望的心情,写下了《荒凉的城子》、《再别康桥》,等一个又一个的佳作。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最便宜的好事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