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54年,26岁的唐高宗,亲自带着4车金银珠宝、10车绫罗绸缎,上门贿赂舅舅长孙无忌:“我要立武昭仪为后!”。长孙无忌喜滋滋地将礼物全部收下,却假装没听到高宗的话:“陛下吃好喝好啊!”唐高宗心里这个气啊。他此番前来,可是下了血本的。一进门就封了舅舅的三个庶子做了从五品的高官,然后又奉上十几车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君王给臣子送礼送到这个份上,也算是独一份了吧。可没想到,还是热脸贴了冷屁股。不管高宗怎么明示、暗示,长孙无忌就是不接废后的话茬,实在逼得急了就拿“吃好喝好”来搪塞。这样反复几次,高宗心里明白了,自己这趟算是白来了,闷哼一声,拂袖而去。皇帝的不快,长孙无忌都看在眼里,可在“废王立武”这件事上,他却并不想顺皇帝的意。武昭仪曾是先帝太宗皇帝的才人,儿子接管了父亲的妾室,说出去名声并不好听,这是长孙无忌反对武则天当皇后的第一个原因。其次,现任的王皇后,是太宗皇帝生前就选好的儿媳,而且临终之前还一手拉着儿子,一手拉着儿媳,把他们双双交到自己手里,长孙无忌不想违背太宗皇帝的意愿。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宗李治性格软弱,比较好控制,而武昭仪则熊心勃勃,并不是个好对付的货色,如果真是她当了皇后,难免会让自己对皇帝的影响大打折扣。另外,再加上从太宗时期就流传着的一个谶语:将来有武氏取代李唐天下,这让长孙无忌这帮功臣更是放心不下。所以,长孙无忌是铁了心要和皇帝杠到底,坚决不让武则天当皇后。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自认有这个实力。此时的长孙无忌既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也是唐太宗为儿子留下的托孤重臣,在朝中是跺一跺脚,地都要颤三颤的人物。可令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栽在了这件事情上。自从唐高宗从长孙无忌家回来,心里就憋了一股火。在这之后,他也曾召集宰相团共同商议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事,但每次都不能顺意,总是不欢而散。有一天,细心的武则天发现,当朝的7个宰相中,居然有一个人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这件事,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徐茂公,此时已经改名叫李勣。于是,她和唐高宗一合计,不妨把他叫过来问问,或许有惊喜也未可知。令他们万万没想到,李勣一开口就语出惊人:“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唐高宗和武则天一听,顿时惊呆了,对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李勣一句话不但给高宗和武则天指了条明路,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就是中立,不参与。要知道,李勣可是军方代表,他在军中威望颇高。如果他也反对,高宗还真不敢轻举妄动,得罪了掌军的人,可不是闹着玩的,他的皇位能不能继续做都难说。有了李勣的这句话,高宗和武则天心里就有底了。于是,高宗正式下诏: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一当上皇后,长孙无忌就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快要过到头了。果不其然,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不久,就开始了报复。她先把矛头对准了长孙无忌身边的人。长孙无忌的老战友,褚遂良、韩瑗、来济都被赶出朝廷。同时,长孙无忌的亲戚们也难逃厄运,他的表弟高履行被贬出京,紧接着他的堂兄也被贬为荆州刺史。长孙无忌在朝廷中的势力逐渐被剪除殆尽,成了孤家寡人,武则天瞅准时机,挥上了屠刀。659年四月,有人向唐高宗告状,说太子洗马和监察御史结交权贵,共结朋党。这本来是个小案子,武则天得知却十分欢喜。于是,派了心腹许敬宗去审这桩案子。许敬宗不负使命,把这件不起眼的小案子审成了惊天大案,原来竟是长孙无忌和他们勾结在一起,企图谋反!高宗下令,罢掉长孙无忌的太尉之职,削去封地,流放到远离长安的黔州(今重庆)。不料,长孙无忌刚到黔州不久,高宗就又变了挂,派许敬宗进一步调查这起谋反案。这一次,许敬宗做得更彻底,他直接派人对长孙无忌说,给你个机会自我了断吧。长孙无忌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拔剑自刎了。长孙无忌跟着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不世功勋,位列凌烟阁第一功臣。唐太宗死后,他也兢兢业业辅佐外甥高宗李治,如果没有武则天的横空出世,他和高宗之间应该也能成就一段君臣佳话。可惜,他的对手是武则天,而武则天背后站着的,则是皇帝李治。李治性格虽然软弱,但在对付长孙无忌上,却毫不手软,因为他终究是个皇帝,他最想要的还是维护皇权。而从感情上讲,妻子远比舅舅要亲近得多。这也是长孙无忌没斗过武则天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