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达曼人终于获得中国国籍,以后不再是“东方的吉普赛人”
(资料图片)
在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从其祖上定居于吉隆沟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2003年以前,他们是没有国籍的漂泊人群,在当地多无房屋、耕地和牛羊等,主要依靠祖传的打铁技术和为当地人打工来谋生,当地人称其为“索瓦”。
2003年5月26日,这批人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了中国公民,族别为藏族,当地政府和百姓普遍改称其为“达曼人”或“达芒人”。
达曼人的前世今生
达曼人原是尼泊尔境内的一个民族,由于生活所迫,大约在我国的清朝时期由尼泊尔迁入吉隆沟。
关于达曼人的族属问题,有学者考证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尼泊尔现有人口2000多万人,大部分居住在平原,有60万人居住在北部山区,紧邻我国西藏。西方人士称他们为“喜马拉雅山民”,甚至把他们当作独立的民族。
随着登山事业的迅速发展,一般人都知道“夏尔巴”人,他们擅长登山,常为登山运动员当向导、搬运货物。其实做这项工作的远不止“夏尔巴”人,还有“达曼”与“郭绒”、“马噶”、“热依”等部族。
有学者研究表明,实际上他们是藏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吐蕃时期和吐蕃崩溃后,从吐蕃迁徙过去的。
我是谁?
达曼人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他们对宗教不刻意追求,只是在每月的8日、15日,按传统的习俗转寺院。
达曼人在长期与藏族紧密的接触中,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藏民族的风俗习惯,并逐渐融入藏族文化圈内,他们吃糌粑,穿藏袍、说藏语,而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渐渐消失。
老一辈人还过本民族的节日,而现在的年轻人,不论语言还是节庆已基本藏化,虽然藏族对他们十分友好,但在社会活动中,族群依然分得十分清楚,各有自己的交流范围。
长期以来,由于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自然状态,达曼人基本上是自给自足,靠天吃饭,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古老的生产方式。
几个世纪以来(直到2003年),生活在吉隆沟的达曼人,由于既没自中国国籍也没有尼泊尔国籍,因而在我国境内不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相应地也没有土地、牲畜和任何生产资料。
他们根据不同的性别和年龄,从事着各种生产活动。成年男子靠打铁、做工匠为生;妇女多织布和料理家务;年老体弱的老人多半是在家中看管火塘、破竹削藤。
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尽管沉闷,但他们知道,这是唯一的谋生手段,也只好从寻找一些乐趣,有滋有味地打发周而复始的生活。
达曼人的孩子,多数任由自己玩耍,受母亲照料的较少,他们的成长多半没有受到应有的关照,所得到的知识不是来自学校的教育,而是来自个人的领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适应当地的环境,常见的娱乐活动是三五成群的儿童游戏。他们通常用羊骨和鹅卵石作游戏,童年的生活非常单调,但天真无邪的笑容,在每个达曼儿童俊美的脸上都能找到。
达曼人:我是中国人
2003年5月26日,对于达曼人来说是个难忘又可以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他们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身份证上的地址是:西藏吉隆县吉隆镇冲堆村。
这支“东方的吉普赛人”,在200年后终于有了自己的祖国。
在中国政府打响的脱贫攻坚战中,生活在边境地区的达曼人没有被落下。当地政府通过扶贫搬迁项目,为流离了几代的达曼人修建了房屋、配备了藏式家具,结束了他们没有住房的历史。
站在达曼新村的高处放眼望去,屋顶上红旗飘飘。当地老人说,那是“解放”的意思。
2005年以来,国家投资上亿元为达曼村建设基础设施,解决生活之忧。如今,达曼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全县平均水平8000多元。村里的适龄儿童全都可以接受教育,享受“教育三包政策”。
逐步普及的教育带给达曼人新的希望,不断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不断提高的教学水平,让达曼人相信,新一代达曼人将彻底告别父辈那种原始的生活。
有时他们会被误认为是外国人,每到这个时候,高鼻梁、蓝眼睛的当地人总是认真地、一字一句地纠正对方:“我是中国人,是中国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