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是明朝末年的农民军领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明朝掘墓人,但成为南明复国的希望,却是张献忠的义子李定国。这位李定国最终的下场非常凄惨,他临终前的遗言却感动了世人,哪怕到今天,那几句遗言,还是让人泪目。你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相关资料图)
张献忠外号黄虎,是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人。他虽然出生在穷苦的家庭,但是因为从小跟着父亲做生意,所以为人机灵聪明,而且在长大之后又当上了捕快,进入延绥镇成为边兵。他性情非常刚烈,而且很讲义气,喜欢打抱不平,在当兵的部队里面非常出名。崇祯年间,天下大乱,张献忠和众多有谋之士组织农民军起义,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连连获胜。崇祯十六年,他攻克武昌,自称大西王。因为战绩不凡,他成为了明朝末年间农民军领袖。可惜在大顺三年,他引兵拒战对抗清军,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和硕肃亲王豪格射死。
虽然张献忠去世了,但是李定国却继承了他的精神。他出生于陕西榆林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在崇祯三年时,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年仅十岁的李定国也参加了起义军,因为张献忠看到李定国相貌不凡,决定将他收为义子。张献忠一共有四个养子,老大是孙可望,老二就是李定国,老三和老四分别是刘文秀和艾能奇。李定国虽说只是张献忠收下的其中一个义子,但他在战场上很是英勇,而且为人也大气,获得了张献忠的喜爱。
在崇祯十年,十七岁的李定国率部下二万人,跟随张献忠攻打河南和湖北,不仅连克敌军,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战果。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张献忠正式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也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安西将军。此时的李定国虽然才24岁,但他相貌堂堂,性格果断,在军中也颇有威望,不仅受其父张献忠的喜爱,也很受军队和当地民众的追捧,被称为“小尉迟”或“万人敌”,简直成了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一流战将。
自从清军入关以来,战乱频发,刀兵四起,兵燹战火在各地轮番上演,在顺治三年,张献忠率大西军五十万北上抗清,李定国也开始与清军交战,可惜张献忠却不幸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军射中而亡。张献忠死后军中大乱,李定国和其他义兄一起率其余部下由顺庆急速南下,一昼夜驰数百里,才保存了大部分军队实力。孙可望独具野心,本想独立为王,但李定国却提出不忘义父张献忠临终遗愿,主动帮助南明,恢复大明江山。
此时云南正值战乱,百姓苦不堪言,留在当地的李定国一边与孙可望虚与委蛇,一边“联明抗清”,使滇南地区越加安定,百姓对李定国更加崇敬。
随着李定国名气越大,清朝对他就更是忌惮。在公元1652年,清廷命吴三桂由嘉定出叙州进攻川南。大军压境,云南局势紧迫,但是李定国临危不乱,调兵遣将,经过一场激战,最终战败清军,使广西全境很快被收复。清军失利后,清政府大为震惊,急忙命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两广,趋长沙,率领重兵,向李定国杀来。
面对清军的步步紧逼,李定国谨慎应对,再次率领部下接连获得胜利。可是外敌刚灭,内乱又来了。孙可望担忧李定国势力增强影响他的威望,接连打压李定国,大西军开始内讧。而此时的清军又瞅准时机再次攻击李定国,内忧外患之下,李定国终于病倒。孙可望在兵败后竟然投降清军,又将大西军军营内幕透露给清军,此时大西军军心涣散,俨然成了一盘散沙。
李定国曾经祈求老天爷:“希望老天让我李定国一人去死,不要再连累军民。”
李定国正逢四十二岁生日,他突然发病,又接到永历帝于四月初八被吴三桂绞杀的消息。他大哭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国死于勐腊。他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和部下:“宁死荒外,毋降也(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就这样,李定国死后,部下有数千人不降。
“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的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农民军领袖,他宁死不屈的气节,用兵如神的事迹,依然历久弥新,最值得一提的是,李定国去世后,云南勐腊县,甚至还被当地百姓奉为雨神,一转眼,三百多年过去,李定国将军领兵打仗的动人事迹,一直为人们所称颂。
李定国虽然去世了,但是当下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他作为起义军领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有勇有谋。这种心有大义,为国为民的人,值得被我们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