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唯一进满清太庙的汉人,张廷玉凭什么?为什么不得善终?

2023-03-03 21:51:38
A+ A-

今天我们提到张廷玉都知道他有个特别传奇的标签,身为汉臣的他死后是进了满清太庙的,也就是说在他之后的乾隆以及后来的满清皇帝到太庙磕头时,张廷玉也能享受到这一份祭拜的香火,但我们仔细一想,这事儿其实挺奇怪的。


(相关资料图)

在满清配享太庙的王公大臣一共 26 个人,其中有 23 个是满人,有2个是蒙古贵族,汉人进太庙的只有一位就是张廷玉。不仅如此,这 26 个人里边有 23 个都是战功赫赫的,剩下三个人,一位是雍正的挚爱亲弟,雍正朝的常务副皇帝老十三胤祥,另一位是晚清皇族的大咖,洋务运动的主心骨恭亲王奕訢,剩下唯一的文官就是是张廷玉,所以张廷玉配祥满清太庙这件事情,从民族上讲,他是汉臣,很特殊;从功绩上讲,他是文官,又很特殊。那么张廷玉到底是凭什么进的满清太庙?为什么这样的结局还不算善终?张廷玉的一生是跨越了康雍乾三朝的,也明显分成了三个阶段。

康熙朝官二代的崛起

张廷玉出生于 1672 年,父亲是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位高权重,还曾被康熙安排为四阿哥胤禛的汉学老师,于是比胤禛年长 6 岁的张廷玉就成了陪读,所以很多人不了解这对未来亲密的君臣,童年时还是一个所谓的师兄弟关系。1700 年,28 岁的张廷玉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翰林院考试, 31 岁的张廷玉以满文学科“一等第一”的成绩任“翰林院检讨”,一个汉人考了满文的“一等第一”,张廷玉的学习能力可见一斑。

张廷玉的成长,他的父亲张英没少出力。1704 年,张廷玉被安排去南书房值班,这可是康熙朝的决策中心了。同年,他还兼任了康熙的“日讲起居注官”,负责服侍并记载康熙的日常言行,这两项任命都是康熙钦点的,而康熙能看中这个翰林院小官的原因,只能是出于对他父亲张英的信任。

久居权力中心的张廷玉做官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看一下履历, 1712 年任翰林院修撰, 1715 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 1716 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1720 年转任刑部左侍郎,这一年张廷玉 48 岁。张廷玉做官和他父亲如出一辙,汉人在满清做官大多秉持着谨小慎微、老成持重的原则,但张廷玉也时常能够展现出自己的魄力。 1721 年,山东有个盐贩以宗教的名义聚众闹事,当地的官员为了邀功,就将盐贩的活动夸张为谋反,做成了一件株连 150 多人的大案,于是张廷玉以刑部侍郎的身份代表中央巡视山东。

史书记载张廷玉是“穷日夜之力,捡阅卷案”,最终扛着包庇汉人谋反的政治压力,改判为盗窃罪结案,把死刑人数压到了7个,成功地平息了当地的民怨。对于这个结果,康熙是很满意的。当年就将张廷玉从刑部调到了吏部当侍郎,时任吏部尚书富宁安在新疆驻兵,于是张廷玉就成了此时吏部的实际控制者,并且开始整顿风气,大刀阔斧,效果很好,时人称之为“伏虎侍郎”,张廷玉反腐先锋的形象,也成了张廷玉在康熙朝的最终注脚。

雍正朝最巅峰的汉臣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上位,张廷玉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二阶段。在康熙驾崩的第二个月,张廷玉就被雍正委派了两个官职,一个是任“礼部尚书”,再一个是任“圣祖仁皇帝实录副总裁官”,也许有人觉得礼部尚书是个正部级,官位更重要,但事实上,后者编纂康熙《实录》的工作才关键。与清朝历代君主相比,作为满清地位的实际巩固者,康熙的《实录》显得太过于简洁了,明显对原始档案有非常大的删改。目前学界也几乎公认,这肯定是雍正授意干的,为的就是掩盖九子夺嫡的部分真实性,对政敌的负面评价添油加醋,对自己阵营则尽量维护。

张廷玉不结党,因为除了雍正的口谕和奏折以外,张廷玉从来没有以私人名义给任何一位官员写过一封信,用一句话来形容张廷玉的为官之道,那就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非常谨小慎微。张廷玉不营私,因为他几乎从不受礼。按史书记载,别人给张廷玉的礼但凡贵重一点,就言辞拒绝,绝不收礼,甚至连雍正都看不下去张廷玉的清苦生活。有一次雍正决定要赏他2万两白银补贴家用,张廷玉都立刻拒绝。

张廷玉除了清廉自守换得了雍正的绝对信任之外,也用自己的勤政付出成了雍正离不开的贴身秘书。按《清史列传》记载,雍正当年的口谕需要张廷玉拟旨,张廷玉的表现是“述旨信无二,万言顷刻成”,就像语音输入一样,又准又快。

如果说康熙是真正奠定满清统一版图的皇帝,那么雍正就是正式确立满清国家制度的皇帝。设立军机处,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甚至包括改土归流,这些制度与政策的建立,除了依赖雍正他本人近乎偏执的勤政之外,也离不开雍正破格重用的一系列大臣。这些大臣,如果说在地方的代表是田文镜和李卫这种非科举出身的人,那在中央的代表就只能是这位清廉能干、勤勉当差的张廷玉了。雍正几乎所有的制度建设与改革政策都是由张廷玉草拟的,假如说雍正是改革的设计者,那张廷玉就是改革的落地者,就像雍正晚年对张廷玉的评价所说:“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侍臣民,其功甚巨。”

雍正对张廷玉的喜爱与依赖程度,几乎到了他自己想想就很开心的地步。比如,某一天雍正突然问身边人说:“朕连日来胳膊疼,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周围人很慌张,面面相觑说:“皇上,您这胳膊不好好的吗?”接着雍正就说:“张廷玉生病了,那不就是朕的胳膊疼嘛。”这种依赖到了雍正八年以后,更上一层楼,因为雍正八年的时候,老十三允祥去世了,除了必须有满人出面的事情,张廷玉几乎承担起了怡亲王允祥生前所有的角色。

谨小慎微,勤勤恳恳服侍了雍正一辈子,在几乎所有立场上都和雍正坚定地站在一起的张廷玉,也换来了他的回报。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了,他留下了一道圣旨:着张廷玉配享太庙。在满清,这对于一个汉臣是无上的光荣,这意味着此后历任满清皇帝祭祀祖先时,还要一起祭拜张廷玉。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临终前的好意,却让张廷玉的晚年备受折磨。

乾隆朝一地鸡毛的晚年

与王朝初期重视满汉团结的康熙雍正不同,坐享爷爷与父亲基业的乾隆,从一登基就奉行“满洲至上”的主义,任用官员严重倾向满族人,打压汉族大臣,于是张廷玉就成了典型。一方面,张廷玉是雍正留下来的顾命大臣,是个沉重的政治包袱。另一方面,乾隆想到张廷玉这个汉人未来会配享太庙,乾隆自己还要去祭拜,他心里也是耿耿于怀,所以如果张廷玉死的早一些,也许还能好一点,但他命太长了。

乾隆十一年,张廷玉 74 岁了,身子骨还算硬朗,他的长子张若霭去世了,这可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呀,张廷玉备受打击,于是张廷玉想告老还乡,乾隆这边明确表示拒绝说:“老张呀,你未来是要配享太庙的,哪里有享受皇家祭祀的大臣却回家终老的道理?不准走,就在这呆着!”可是不让张廷玉走,乾隆又后悔了,这个汉臣太碍眼了,于是乾隆又找茬讽刺张廷玉说:“老张,你一辈子其实也没啥明显的功劳呀,无非就是个写圣旨写的快的摆设嘛。”张廷玉一个三朝老臣,肯定听出来这是嫌弃自己碍眼了,于是再次请辞,这次得到了乾隆的批准。

在张廷玉要走的时候,他还是对自己的那份殊荣放不下,就问乾隆:“皇上,您之前说享受皇家祭祀的大臣不该还乡,后来又说我老张一辈子没有正经的功劳,那先帝让我配享太庙的遗诏还算数吗?”乾隆一听这个来气呀,心想:“我是天子,你都快走了,还拿我爸爸来压我!”于是乾隆发挥自己特长,写了 3 首诗送给了张廷玉,保证张廷玉是能进太庙的。

张廷玉倒是心满意足了,可乾隆就越想越气,于是第二天就出事了,按惯例,受了恩典的臣子,第二天是要进宫谢恩的,但那个时候是乾隆十四年,张廷玉 77 岁了,实在是累得起不来了,就让自己的二儿子去谢恩了,结果乾隆发火了破口大骂:“你张廷玉要恩典时就亲自要,现在拿了恩典,就派儿子来打发我,是不是看不起我?”当时大学士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就在乾隆骂人的现场,他出了宫就去给自己的老师提了个醒,张廷玉吓得飞奔进宫谢恩,乾隆一下就更火了,心说:“这是有人通风报信啊,你张廷玉号称从不结党,结果现在居然已经把眼线塞到朕的身边来了!”乾隆当时就以结党为罪名,革除了张廷玉的爵位。

这件事之后没过多久,乾隆的大儿子永璜病死了,丧期刚过,乾隆还在伤心,张廷玉又上奏问:“丧期过了,我能不能告老还乡了?”这个时候乾隆就彻底发疯了,说:“张廷玉,你做过我儿子永璜的老师,现在丧期刚过,你就要走,还有一点儒家的人伦精神吗?你自己说,就你这样的品行,你这样的人配进太庙吗?”张廷玉懵了,心说:“我也是按规矩来的,也没在丧期告老还乡呀,这丧期都过了,上奏没毛病呀。”

作为皇帝的乾隆这么质问老臣,张廷玉也没辙,张廷玉就只能说:我不配进太庙。乾隆还让朝里的各部大臣一起讨论:张廷玉到底配不配进太庙?俗话说的好,乾隆之心,路人皆知,大家都顺着皇帝的心思说不配,于是乾隆就废除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之后乾隆还找茬把张廷玉的家给抄了,只可惜啥也没抄着。最后在乾隆二十年的时候,给满清卖了一辈子命的张廷玉,在 83 岁时去世了,大概张廷玉死前会无限唏嘘自己的一生,谨小慎微了一辈子,最后活了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什么都没落下。

在听到张廷玉的死讯后,乾隆又出来了,假惺惺作态说:“朕时个孝顺的人,我怎么能违背我父亲的遗诏呢?还是让老张配享太庙吧。”只是张廷玉此时已经不知道了。同样是做官做到位高权重,大家是想像年羹尧那样活一辈子呢?还是想像张廷玉这样活一辈子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bH_056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