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3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队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巨大胜利,随后还将后金国的都城由赫图阿拉迁到了萨尔浒城。
(相关资料图)
不过,自建州一带的女真族人兴起以来,他们就一直都在山区游荡。努尔哈赤此次迁都,依旧是迁到了山区。也许,这是女真族人自身出于对山区的一种依恋或依赖。
可是在1621年3月,努尔哈赤占领辽阳后,越来越感觉到,女真族和后金国的快速发展,受到山区地形阻碍太大,必须前往地势开阔的平原地带,才能让后金国更加强大。
毕竟,女真族人经过数年的演化,已经摆脱了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的生活,而是熟悉了汉人的那种男耕女织式的谋生。于是,努尔哈赤一声令下,后金国的都城旋即又从萨尔浒城迁到了辽阳。
不过,迁都辽阳后,努尔哈赤面临了一个新的历史问题:人口管理。
在辽阳地区,很多汉人并未逃到辽西,而是选择留了下来,被迫沦为女真族人的阶下囚。当然,他们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给一条活命。而且,蒙古许多部落的底层老百姓也都逃窜而来,归附了努尔哈赤的八旗军队。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不单单要考虑女真族人的生计,还要思考如何管辖汉人和蒙古人,毕竟,总不能把他们全部编入八旗军队。而这无疑是摆在努尔哈赤眼前的一大难题。
此前,努尔哈赤虽然已经让女真族人接受了汉化,但是跟辽阳一带的汉人比起来,汉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努尔哈赤定都辽阳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面汉化,学习汉人。
可是,努尔哈赤又不能让汉人产生女真族人接受了汉化就会反过来厚待对汉人的心理错觉。于是,努尔哈赤下令:
辽阳地区的汉人一律剃发,改为女真族人的发型。
起初,汉人极力反抗,但遭到灭绝性的屠戮之后,逐渐低下了高昂的头颅,任由女真族人理发师修剪发型。
其次就是汉人与女真族人同吃同住同睡。
不得不说,努尔哈赤的这一道命令可谓用心良苦。由于民族不同,自然而然,饮食和作息方式也就不同。但为了更加方便管理辽阳地区的汉人,努尔哈赤就让汉人接纳女真族人,在一起吃,在一起睡。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努尔哈赤此举表面上看似为了促进多民族融合,实则是让女真族人监视汉人的一举一动。比如,汉人如若想在半夜里揭竿而起,结果往往就是立刻被装睡的女真族人给揭发举报了。
而且,一些素质不高的女真族人还趁此机会揩油汉人妻女,甚至释放兽性,这真的是令汉人感到非常恼怒而又羞耻的事情,可在高压之下,只好选择了敢怒而不敢言。
而在农业生产领域,努尔哈赤则推行了一个政策:“计丁授田”。
说白了,它就是把原先汉人的田地,按照人口数量,分给了旗人和蒙古人,最后剩下的田地,则平均分给汉人。如此,女真族人不仅得到了田地,还可以学着汉人耕种。
当然,为了稳住汉人的情绪,努尔哈赤重用了很多汉人,给他们官职,让他们以此享受高官厚禄,从而安安心心、感恩戴德地给后金国打工。
有意思的是,汉人为官只能管辖汉人的民事纠纷,而不能插手女真族人的大小事务,实际上,这也就是“以汉治汉”的把戏罢了。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采用了大明王朝官员的“冠服”礼仪制度。
他规定:贝勒穿戴四爪蟒缎衣服,都堂、总兵官、副将穿麒麟衣服,参将穿狮子衣服,千总穿绣彪衣服。上朝时,大家都要穿戴同等级别的衣服,还要像明朝那样讲君臣礼仪。
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下令铸币,以此方便市场交易和经济贸易。同时,努尔哈赤在看到八旗编制不足之时,就会从汉人当中挑选身强体壮者,进入八旗部队,以此保证八旗军队时刻满员的状态。
当然,努尔哈赤在辽阳地区推行这些新政策的过程当中,肯定发生过很多民怨,甚至武斗冲突,但就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努尔哈赤无疑是成功的统治者。他的这些政策不仅强大了女真族人的战斗力,也加强了对汉人的有效管理。而这就是努尔哈赤推行的“辽阳新政”。
更为重要的是,努尔哈赤的这套改革措施,着实促进了汉人与女真族人的初步融合,而这显然为今后打下大清江山,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