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知道四大名著,而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更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作。总所周知的是,《三国演义》其实大半段都是说汉末乱世的故事,开局的黄巾起义拉开了汉末乱世的开篇。
(资料图)
那么汉末乱世是怎么引发的呢?当时士人都归罪于桓灵二帝,说他们信任重用宦官。但实际上他们两个也是背锅侠,东汉因为小皇帝即位,年轻无法亲政,外戚掌权,独揽朝政,而小皇帝长大之后自然要夺回权力,因为外戚掌握大权,当时拥有实力的士人和世家都装聋作哑,桓灵二帝只能依靠宦官夺回权力,(当时汉质帝都被梁冀毒死,满朝没有人站出来说话。)之后论功行赏,自然给宦官加官进爵,这本来就是老套路,汉顺帝就这样了。
而那些士大夫不满宦官,试图和外戚一起击败宦官再度夺权,最终失败,外戚被杀,士大夫被贬,不许做官,这也本来就是失败者的下场。
比如说当时的士人首领陈蕃,就和外戚窦武合谋铲除宦官,任用名士,而这些名士到底是谁呢?当时要成为名士必须得到之前名士的点评,而名士大都是世家子弟,就是袁绍那种四世三公的世家,最低也是在州郡世代任职的世家子弟,平民是轮不到名士的,所以说到底士人名士就是世家代表。
所以最简单的说法,桓灵两帝任用宦官引起了世家和外戚的不满,两者联合起来对抗,其中表面上是外戚,但实际上外戚人数有限,最终掌权的还是世家子弟,就像后来何进是外戚代表,但是袁绍袁术兄弟才是真正掌权者,何进死后依然带兵进入宫殿诛杀宦官。
所以汉末的主要矛盾就是宦官和外戚世家的矛盾,更确切的说,就是代表皇权和中央权力的皇帝和宦官,与地方实权代表世家和外戚的矛盾。在桓灵两帝时期,皇权还是占据优势,压制世家和外戚,但是跳出来一个第三者改变了一切。
汉末大量人口滋生,但是因为豪强占据大多数土地,许多人丧失了土地,加上饥荒,流民四起,另外时不时有大规模疫情,张仲景就是此时开始研究医术,后来写《伤寒杂病论》的。
而大多数老百姓没有医生,只能投奔太平道,太平道发展壮大起来,并且有了反意,其实这事地方世家都清楚,但是都瞒着不说,为什么呢?
因为当太平道发动起来之后,朝廷才会慌张,才会授权给他们组织起自己的武装对付太平道。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汉灵帝授权各地豪强组建团练,而太平道在他们面前不堪一击,很快就失败了,但是各地豪强武装却借此保存下来,最终成为汉末大乱中的地方武装。
等到汉灵帝一死,外戚何进被宦官诛杀,袁绍又诛杀了宦官,世家们本来可以欢呼胜利,结果袁绍出于个人野心迎来了董卓,而对讨董三心两意,名为讨董实则壮大自己势力,试图取代汉室,最终使得天下大乱,汉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