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ebflügel这个词应该是德国人自己给起的绰号,并不是这架飞机的正式名称,更不是型号,在网上一查也找不到这个词的通常译法,词典里当然更是没有。墨林也不懂德语,只好按照“秀才念字念半边、不对也只差一点点”的优良传统来拆一拆:这个词里面后半截的flügel有“鸡翅机翼”的意思,前半截的trieb因为以“tri”打头,想来和英语里通常用来表示“3”的“tri-”前缀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再结合这架飞机的独特外形,一个神形兼备的中文译名已经呼之欲出:三翼……
某款模型的盒子封面
【资料图】
蛋就不多扯了,回到飞机的正题。和前面两期里聊过的一样,这架飞机同样诞生于二战末期,是德国研制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方案之一。所不同的是,前面几架的垂直起降仍然要用固定机翼提供平飞时的升力,Triebflügel则更为激进,直接去掉了固定机翼,而是采用了由发动机直接推动的三片巨大旋翼提供起降和飞行时的升力,在起降时都和直升机更加类似,但飞机也可以转为平飞,平飞时旋翼就成了一副巨大的螺旋桨。飞机后部每个尾翼的末端各安装了一个可伸缩支柱和小轮,用于在地面的支撑和移动。
像是游戏截图
这种方案不要说在当时,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别具一格。因为旋翼直径比较大,能提供较大的升力,算是解决了垂直起降的问题,另外就是旋翼由发动机直接推动,和机身之间没有力的传递,因此不需要像直升机一样用尾桨来平衡桨叶的反扭距,Triebflügel的尾翼组也只是在旋翼和机身的摩擦力上略为做了些补偿。
但这种方案还远没达到成熟的地步,按照网上流传的想象图,光是从气动布局上看,仅靠几片小的尾翼,显然无法保持飞机正常平飞所需的升力和配平,因此这几片大旋翼如何在平飞时既保持前进的拉力、又保持足够的升力,说实话墨林还真没想明白,也没查到相关的资料,在墨林看来,平飞状态下,旋翼如果周期性的调整桨距,倒是也能产生垂直方向上的升力,但这样产生的升力也将是周期性和不对称的,在飞行控制、机体结构等方面会带来一大堆问题。所以从原理上看,Triebflügel像直升机一样“竖”着飞或者至少要斜着飞的可能性更大,但那样一来显然又和战斗机/截击机的定位差远了。
想象图
另外在机身内部的布置上,因为发动机安装在旋翼末端,始终处于与机身的相对运动中,这样一来,如何持续可靠的给发动机提供燃料,其实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大问题,因为显然不会把燃料全都装进旋翼里,只要旋翼与机身有相对运动,就必然牵扯到燃油系统管路的连接和布置、活动部位的密封,以及供油控制机构等等,又是一堆问题。
想象图
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倒是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不过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不可调,用于战斗机一样的机动飞行好像也不太合适,实际上Triebflügel计划安装的是三台冲压喷气发动机,冲压发动机不能在静止或低速状态产生推力,需要用火箭把旋翼推到一定转速才能起作用。大概是考虑到冲压发动机基本是个空筒、没有压气机和涡轮这样的大质量部件,因此总重量比较轻,在旋翼高速旋转时离心力也会小一些,对旋翼的材料强度要求会低很多,另外也可能和当时涡喷发动机产能不足、可靠性不高有一定关系。
所以Triebflügel方案的确很大胆,但显然从理论到工程都不够成熟,直到最后也只进行到模型吹风阶段,离制造还早得很,也谈不上原型机。原以为电影《美队1》里最后出场的飞机就有这货,但仔细一看还是有不少差距,应该只是参考了Triebflügel的概念,但要说起来,电影里的那种好像更适合作为战斗机。其实电影里那个大飞机也是有原型的,留着下期再聊吧。
电影里这架飞机有一副折叠机翼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