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刺绣能有多以假乱真?当网友们在网上看到这件徐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文物“西汉•S形玉龙佩”的刺绣作品时,不少人由衷的发出了惊叹,“太像真的了。”不仅是形状相似,玉佩上的沁色也都得到了还原,甚至还能看到玉石莹润的光泽和具有厚度的立体质感,“万物皆可入绣啊。”“一点线纹都看不出。”“太厉害了,这是怎么做出来的?”还有网友直接询问“可以学吗?”今日,记者联系上了这幅作品的创作者,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徐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徐州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席建勋。
为爱来徐,因绣而居
席建勋是一位北方汉子,出生、成长于河北,但现在他自称为“新徐州人”,因为他已经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快二十年了,他是怎么从河北到的徐州?这其中还有一段浪漫故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最早学习的是室内设计,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毕业后我先是去了深圳的大芬村,在那里与我爱人相识了。”席建勋说,他的父亲、爷爷也都是手艺人,自幼受到家人影响,席建勋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深圳的大芬村是国内知名的“油画村”,本以为会与心爱的绘画相守,没想到却意外的结识了苏绣。“因为我爱人是徐州人,当时也有考虑到徐州来发展。在这期间,我接触到了苏绣。”到了徐州后,席建勋开始思考未来的道路,到底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想来想去,我选择遵从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席建勋最初做的是刺绣产品的生意,在这个过程中,席建勋对于刺绣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感情,“我在和绣娘们的交流接触中,发现刺绣是个技术活,是可以通过苦练练出来的。当时就觉得我既然有美术基础,如果用功的练习绣法,没准我也行啊。”
想归想,要做起来还真没那么容易,刚开始学刺绣时,席建勋还觉得怪不好意思的,“心理上也是个挑战,毕竟男的做刺绣很少,还有点怕别人看自己拿个绣花针的会笑话。”心理这关过了,技术这关可没那么好过,“刺绣技法真的挺难的,所以我不断的去苏州等地拜访学习,反反复复的练。”席建勋还去了不少博物馆研究出土的刺绣残片,琢磨上面的针法,发现了不少今人已经很少用的刺绣针法。
练习的过程或许枯燥难熬,但上了手便得了趣,“刺绣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在刺绣的过程中整个人的状态都非常安静舒适,和刺绣度过的时光特别的惬意。”在爱上了刺绣后,绣什么成为席建勋不断思索的问题,“五省通衢”的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汉文化题材成为席建勋的首选,这时他就想到了汉绣,“徐州有着深厚的汉文化,我的定位就是以各地刺绣为师,以徐州的汉文化为根,发扬我们徐州的汉绣。”
耗时七个月,汉绣玉龙佩诞生背后
在聊到被大家花式点赞的作品玉龙佩时,席建勋也揭开了这幅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这幅作品我自己也很喜欢,用了差不多七个月才绣出来,是一幅满绣的作品,花了不少心血。”一块润光莹莹的玉佩和黑色的哑光背景也不由的让人猜测是否是因为用了不同的线才有了不一样的效果,席建勋透露,整个作品用的都是优质蚕丝线,并非两种线料,“蚕丝线有天然的丝光,非常适合表现玉器的光泽感,我们用小乱针打底,加上平针等绣法,绣出了玉器的质感。”
衬托着这块玉佩的黑色背景所用的针法与绣玉器的不同,用了三角针和小转针两种技法压光,让蚕丝线呈现哑光质地。这块玉龙佩文物本身有着比较多沁色,为了实现颜色的自然过渡,席建勋用的是套针法将不同颜色的丝线融合在一起,针脚极为细密,因此才有了极为自然的色彩晕染。“这幅作品大概有45x30cm,挺大的,创作起来也是一种挑战,像这样的作品我也不准备做第二次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席建勋正在参加2022江苏省乡土人才高级研修班,省内的传统手工艺人汇聚在一起学习、交流,“咱们的传统手艺如今也面临着发展的问题,学来容易,但发展不易。”席建勋表示,以传统刺绣为例,经常会有人联系他想来学刺绣,他也欣然应允,但能学下来的人寥寥无几,往往都是学了几天就放弃了,“刺绣易学难精,要绣点小东西稍微学一学也都行,但你要想绣出个别人能说一句挺不错的作品,那是非常难的。”在他看来,要做好刺绣不仅是需要一点天赋和悟性,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你若是冲着赚大钱来的肯定不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的提高,刺绣这种传统手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用刺绣来呈现徐州的锦绣文化也是席建勋的一个梦想,“接下来我还要做一系列以徐州的两汉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去发掘我们徐州汉文化的内蕴和汉绣的针法技艺,往后也想要更多的运用古法和汉代元素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