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体育

天天新动态:丁中冶:“新时代的青春书写”主题的作家

2022-10-20 21:51:50
A+ A-

出版第一部作品《鹿唇》时,丁中冶18岁,正在美国波士顿留学。那时他就为自己定下目标——要写出“蝶”“蛹”两个系列的长篇小说。6年过去,他没有离开文学,也没有放弃当初的“承诺”,继续交出了“蛹”系列的第一个“答案”,新作《浅水》与大家见面。

凭借这部小说,丁中冶成功签约南京“青春创作人才计划”,成为全国十个签约作家之一,也是其中最年轻的作家。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时,他聊到了自己对于文学的执着和思考,“写作是我的爱好和梦想,走上文学道路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海外归来的95后作家,既是思考者又是想象者


(相关资料图)

2016年是丁中冶第一部作品《鹿唇》出版的那一年,也是他离开家乡南京到外求学的第二年。他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学校附近的唐人街“搜刮”中国美食,一周能去个一两次。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念南京的一切,“尤其是吃的,鸭血粉丝汤之类的,从小吃到大的东西最是想念。”

来自于青春期的隔膜和孤独情感正在“包围”着他。他在意身边人的喜怒哀乐,反过来,别人的开心和痛苦又会“刺激”着他。再加上从家乡到学校,从中国到美国,将近12个小时的时差,穿越大半个地球的距离,面对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冲击,丁中冶说,他时常有一种自己“被撕裂”的感觉,“我们身边也有同一批出去读高中的同学,但是最后没待下来又回国了。”

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出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过街信号亮起,扑面而来的行人让他愣在原地,“我觉得自己不属于这,可我好像又忘记了家乡的容貌,这种缺乏归属感的无力席卷了我的全身。”正在这时,年少的写作爱好给了他一个情绪的“输泄口”。

2016年,丁中冶开始构思创作“蝶”和“蛹”系列长篇小说,并在当年出版了“蝶”系列第一部作品《鹿唇》,同时也完成了“蛹”系列第一部作品《浅水》的初稿。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何平为《鹿唇》作序时,曾评论道:“我们能够从丁中冶的写作找到他个人文学阅读史的线索,比如东西方文学的抒情传统。阅读和写作,恰恰是他作为中国一代新少年对于世界的思考和想象。”

接受记者采访时,丁中冶说,出生于1998年,“阅历不足”可能是他要应对的最大挑战,“但是我会尽量往自己专长的方面靠,写一些我看过或者我经历过、值得去记载的事情。”于现在的他而言,就是想用文字记录下留学生群体背后所发生的故事,“它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都是我头脑中的。”

初来乍到文学界,不断调整写作的步伐

几天前,以“新时代的青春书写”为主题的丁中冶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作为被“研究”的对象,丁中冶本人紧张到不行。当大屏幕上播放他接受采访的宣传片时,记者注意到,他连头都没抬,一直不停地握着笔在记事本上写写画画。

开完会,瞬间一身轻松。让他没想到的是,过来的所有专家老师虽然提出了许多建议,但是言语中,他感受到最多的其实还是“关心和爱护”。“我在发言的时候也说了,文学圈真的很爱护新人。”说到这,他哈哈一笑:“如果我那天去,所有人作报告都是批评,我觉得可能会严重打击到信心吧。”

话是这么说,丁中冶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却是认真的。《鹿唇》和《浅水》出版后,他倒转回去反复“检讨”了自己以前写作的缺点,坦诚地介绍起过往的作品,“应该说,《鹿唇》和《浅水》都是有缺陷的。写《鹿唇》的时候,我刚接触文学创作,现在来看故事内容不是很丰富;《浅水》的故事角色多了,延展的内容其实应该写得更多。但当初为了营造一种氛围的神秘感,故事没有补充完整。”

一脚踏入文学圈,丁中冶对待文学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以前“喜欢”的作家变成了如今“尊敬”的前辈,以前看不懂的作品现在会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比如说小时候看毕飞宇的小说,我没太懂故事里面包涵的意义。当你自己开始写作的时候,才理解其中的表达。”

“小说的话,现在带给我的不光是感动,还有对文学作品的思考。”他告诉记者。

对话丁中冶:写作过程像莫比乌斯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

问:其实从小到大,你应该最不缺的就是“选择”,那么为什么后来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答:更多是因为热爱,高中学业最繁忙的时候,即使不睡觉,也要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偷偷看小说,那时就萌发出了创作的念头。写作是我的爱好和梦想,走上文学道路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问:国外的留学经历,会不会影响到你后续的文学创作?

答:会的。我大部分作品都涉及了海外华人与留学生,还未发布的新书《平安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曾经留学过的城市,这些都和我的留学经历有关。

问:作为95后的写作者,你的创作视角和前辈作家会有哪些不同?你更关注于哪些方面?

答:我在城市里长大,还未成年就出国留学,对国内社会的认知尚浅,乡村风土人情更是一窍不通,好在我能通过阅读父辈们的作品来了解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如今我能做的,便是更多的关注我这一代人的故事,把视角放在与我出生年代相近的少数群体上。

问:不管是在文学界,还是在其他领域,98年24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起点”,你觉得自己目前还处于长跑的起点阶段吗?

答:当然,我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每每阅读文坛上其他作家的作品,我都忍不住连连赞叹。写作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长跑的过程,从动笔的起点到出版的终点,其中为之复出的努力和心血是不为人知的。写完浅水的那一刻我觉得写作的过程就像是一个莫比乌斯环,它没有尽头,到达终点仅仅意味着新起点的开始。

问:作家的创作往往与自身的生活经验有一定关系,你怎么去克服“阅历尚浅”这方面的不足与随之带来的障碍?

答:尽量挑选一些自己接触过,了解过得题材。小说绝大多数内容是虚构的,我大学选择的电影专业,脑袋里经常浮想联翩出一些画面,所以写作对我来说就像是把镜头里的画面叙述成文字一般。

责任编辑:bH_0429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