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在兄弟中排行第八,故取名朱重八。虽然家庭贫困,但好歹一家人整整齐齐,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谁知在朱元璋15岁那年,家乡却闹了旱灾,继而又发生蝗灾和瘟疫,他的家人在灾害中接连去世,仅剩下他和二哥。
为了生计,朱元璋被迫与二哥一家人分开,自己无奈去皇觉寺做了和尚。但灾难不断的年代,寺庙也没多少吃的,没办法,朱元璋又只能出去化缘。他在外流浪了三年,接触到了农民起义。
后来,他儿时的伙伴汤和给他写了一封信,邀请他一同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朱元璋便去投奔了郭子兴,这一年的他25岁。朱元璋表现出色,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还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朱元璋也是在此之后,才从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
【资料图】
第二年,朱元璋自己回乡募兵,许多同乡听说他要招兵,纷纷赶来投效。朱元璋募兵一事立了功,更加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和信任,于是升他做了镇抚。之后,朱元璋开始南略定远,在南下过程中遇到了李善长。
李善长一见到朱元璋,就以刘邦的事例来劝说他:“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朱元璋认为此人很有智慧,于是请他做了幕府书记。在之后朱元璋的创业之路上,少不了李善长为他出谋划策。朱元璋为太平天国翼大元帅时,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朱元璋称吴王时,李善长为右相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又封李善长为左相国、宣国公,并改官制,以左为大。
至正二十年,刘基被朱元璋请到应天担任谋臣,此时有了众多能人猛将相助的朱元璋,终于决心要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他以应天作为根据地,但周围还面临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劲敌。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大战,最终以陈军大败,陈友谅被乱箭射死结束战局。于是,朱元璋被推举为吴王。接下来的四年里,朱元璋先后解决了小明王、张士诚和方国珍,他称帝的时机已经快要成熟。
不久,朱元璋决心开启北伐,于是发布《谕中原檄》,在当中提到:“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当北伐按照计划进行,并且一切顺利的同时,朱元璋称帝时机已经成熟。但他心里清楚,想要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必须名正言顺,所以他本人不敢提。那么在这个时候,李善长等人是如何做的呢?
李善长等人都是聪明人,自然知道朱元璋的心思,但同时也明白他的忧虑。朱元璋为什么不敢自己提称帝一事,就是因为按照传统,他必须经过“三劝三让”这一流程。
于是,李善长作为代表,率先向朱元璋提出请他称帝的建议,朱元璋内心狂喜,可表面必须拒绝。就这样经过三劝之后,朱元璋才委婉表示,自己本想等天下大定之后,才来考虑此事。如今大家苦苦相劝,他只能勉为其难答应。不过像这样的大事,还是应该细细商议。
朱元璋这一番话,重点就在最后一句,意思是他要称帝,大典必须按照规矩隆重举行。李善长等人也听出朱元璋的意思,于是赶紧开始筹备,每一个流程都十分细心。
就这样,朱元璋便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正式于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他登基以后,为当初战死的将领进行追封。朱元璋还初封六公,其中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除他以外,其余五人皆是大将。
(参考文献《明史》《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