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魏延实际镇守汉中的时间大约是十五年。公元219年,蜀军占领汉中后,刘备决定委派魏延去镇守汉中。八年后诸葛亮挥师北伐,汉中的最高指挥权开始落入诸葛亮手中。直到公元234年,杨仪构陷魏延意图谋反,将魏延诛杀。
刘备为何要让魏延镇守汉中呢?
仅以高级武将而言,刘备麾下也算是人才济济。关羽镇守汉中时,众人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去镇守汉中。但在刘备的印象里,喜欢饮酒的张飞,对麾下兵卒很是苛刻。因此刘备就觉得,张飞不是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镇守汉中的主将不但要勇武,有谋略,还要做到谨慎。魏延刚投靠刘备,就被刘备破格提拔,可以说这是刘备对魏延的委以重任,魏延又怎能不谨慎镇守汉中呢?咱们再来看看《三国志》对魏延的评价:魏延体恤部下,作战勇敢,但他却自视甚高。自视甚高说明,魏延不允许自己犯一点错。
魏延采取何种策略防御曹军呢?
刘备曾询问魏延:如今孤对卿委以重任,卿将如何镇守汉中?魏延答道:若曹操倾举国之兵来犯,臣愿为大王据之,若曹操让偏将率十万曹军进犯,臣愿为大王歼灭这十万曹军。刘备对魏延的回答很满意,随即刘备就前去镇守汉中。魏延的回答便是说:敌人势大,我将坚守不出。敌方势弱,我将主动进攻,歼灭敌人。这样的回答,无疑表现了魏延,勇猛却又不鲁莽的一面。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正是镇守汉中将领,应具备的素质。
魏延镇守汉中时,具体的战略布局又是怎样的呢?魏延将蜀军陈兵于汉中外沿,利用地形优势,与曹军形成对峙,消耗曹军兵力。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魏延的战略布局无疑是最正确的。因为当时蜀国高级武将多,总体兵力却少于魏国。只有据险而守,以蜀国后备力量和曹军打一场防御战,魏延才能取得战场优势。
后来诸葛亮病逝,蜀国陷入内乱,魏延被杨仪冤杀。魏延死后,先后率军镇守汉中的吴懿、王平等人,依然沿用了魏延的防御策略。王平镇守汉中时,曹爽曾兴兵十万来犯。在王平严密防守之下,曹爽最终无功而返。等到姜维主导九次北伐时,姜维却放弃了魏延的防御性战略。姜维的战略是屯兵于谷,几年后曹魏对蜀国发动全面战争,汉中彻底沦陷。姜维改变魏延的防御策略有错吗?并没有错,姜维主导九次北伐时,魏蜀之间的大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延、王平等人镇守汉中时,曹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就是汉中。可以说没有分兵的曹军实力是要强于汉中蜀军的,弱势方的魏延、王平自然要据险而守。但在姜维率军北伐失败后,情况却变得有所不同。蜀国高级武将凋零,兵力充足的魏军,开始采取多线出兵的战术攻打蜀国。此时姜维再据险死守汉中,汉中守军无疑会成为一支孤军,随之各地蜀军就会被曹军各个击破。姜维的想法很明确,不据守汉中,但也不主动出击。主动出击失败后,姜维想集中蜀军兵力,将曹军带入自己预设的战场。只要成都不丢失,蜀军就有一战之力。分兵后的曹军,一旦出现丝毫破绽,集中优势兵力的姜维就会各个击破曹军。
可以说汉中沦陷,是姜维无奈之下,做出的战略性放弃。姜维的目的是让曹军分兵,拉长曹军的补给线,随后再各个击破曹军。姜维的想法虽好,但他的队友诸葛瞻、刘禅实在是不给力。姜维据守剑阁时,邓艾率军偷渡阴平。面对劳师远征的邓艾,占尽优势的诸葛瞻却败在了邓艾手上。姜维率军抵抗钟会时,曹军已经兵临成都,随后刘禅选择投降,蜀汉灭亡。刘禅的投降,意味着姜维麾下空有蜀国大军,却也变成了一支孤军。
结束语:眼见大势已去的姜维,便随刘禅一起投降。投降后的姜维,开始怂恿钟会反叛魏国。只有魏国内乱,蜀国才有复国的希望。可惜姜维的谋划最终依然以失败,姜维身死而告终,蜀国再没有复国的希望。姜维和魏延,无疑都是蜀国后期最优秀的将领。二人的能力没有高下之分,汉中丢失的原因,是因为蜀汉人才凋零,大形势发生了改变所致。那姜维九伐中原,算不算穷兵黩武呢?并不算,姜维北伐的目的和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一样的。二人都想伺机寻找统一中原的机会。只有不断发动袭击战,才能消耗魏国的实力。咱们可以将六出祁山以及九伐中原之战,看成是蜀国主动进攻的自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