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赫赫有名,国共两党许多军事将领都出自这里,而很多国共两党的领袖人物都和这所军校产生过交集。但是黄埔军校和罗马一样,都不是一天建成的,其中的许多趣事和难事,都是我们现在和平年代的人难以想象的
中山先生创办军校的目的是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可是办军校是要钱的。当时革命的主要经费都用于前方部队,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来办校,不过因为得到苏联的承诺——提供装备、教员、资金,所以各方还是顶着困难开办了军校。
黄埔军校
(资料图片)
那困难到什么程度呢?黄埔一期的学员有这么一种课,就是练习挨饿,不吃午饭,这种训练一方面锻炼学员的意志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经费。另外广东地区海鲜多,其中鱿鱼价廉物美,军校食堂的名菜就是小鱿鱼炒花生,据说后来黄埔同学会聚餐,这道菜是必须上的,没吃过这道菜的就不能称作黄埔人。
除了吃喝,训练也是个难题,因为没有武器,几个人才用一支枪,子弹更是少得可怜,很多射击课一人只能打一发实弹。没钱吃饭当然更没钱买马和养马,于是师生就自己做了木马,模仿骑马的动作进行训练。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党代表是廖仲恺先生,廖先生同时也负责筹措军校的费用。学校开办没多久,蒋介石就认为经费不足,军校不可能办长久,也不相信苏联的援助会到,就拒绝回校,廖先生就保证可以筹措到资金,蒋介石回来做校长安定民心就行,最后廖先生果然还是成功了。
但是军校不是一锤子买卖,训练、吃喝、住宿、装备、武器,几乎每一样都需要钱,廖先生当时几乎天天都在为筹款奔波,周旋于南方几个大军阀之间。最困难的时候,廖先生的太太何香凝女士典当了自己的首饰,换了粮食供黄埔师生过了一个月。正因为这份对于黄埔军校的无私挚爱,廖先生被称为“黄埔慈母”(德云社于谦也颇有此风)。
廖仲恺先生
这么困难的情况一直到1924年12月,黄埔三期学员入学才得到缓解,其原因就是苏联承诺的援助全部到齐了。除了军火、装备、教官,连资金也落实到位,这个时候军校的生活可谓大变样,每天可以吃到馒头了(之前为节约经费,馒头很少做),饭桌上甚至出现了肉食和罐头。学员每人配步枪一支,子弹200发。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黄埔军校开始让学员练习骑真马,可见,和早期比,这个时候的军校已经不再因为经费而发愁了。
据说,黄埔三期以后的学员看见一期二期的学员,无论官职大小,皆行后辈之礼,而一期二期都以平辈相称,想来第一是后来人没有吃过人家吃过的苦,第二人家毕竟学艺在前,又是开天辟地,确实有很大不同!
黄埔生
不过人就是这样,吃不饱就想吃饱,吃饱了就想吃好,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学员的口味相差很大,学员间往往就会因为这个产生矛盾。比如广东地区的口味是一点辣都受不了的,但是像左权这样来自湖南的学员却是无辣不欢,大家吵到食堂,最后食堂只能分开炒菜,才平息了这场矛盾才算平息。不过这些对于当时已经财大气粗的军校来说,这些都是小菜一碟了
在建校之初,恐怕谁也没有想到黄埔军校会有后来的辉煌,特别是在苏联援助没有到达的时候,这份办校的坚持更是难能可贵,可是,颇为遗憾的是,黄埔的创始人之一廖仲恺先生,在军校刚刚走出困境的1925年就遭到暗杀,竟成了一桩民国悬案,而廖先生遇刺两年后,蒋介石背叛革命,黄埔军校的历史再次被改写,走上了一条当年中山先生办校意愿完全不同的路。
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