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29轰炸机飞行员当中,有一个非常冷的笑话——当你在日本上空飞行时,最危险的敌人的不是日本人,而是寇蒂斯-莱特公司!
B-29轰炸机作为二战最先进的飞机,其实是一款“非常不安全”的武器,该机配备的莱特R-3350发动机极易发生自燃,导致事故率令人瞠目。
(资料图片)
根据美国军方的数据,B-29在轰炸日本期间共损失了414架,其中只有147架是日本战斗机和高射炮击落的,而267架却是由于发动机起火、机械故障、起飞坠毁和其他“运营故障”而损失的。
也就是说,日本人每击落一架B-29,就有另外两架B-29会自行摔坏。日军航空兵为了击落B-29是绞尽脑汁,而且拼尽资源,“战绩”却远远比不上美国自家的寇蒂斯-莱特公司。这样就太尴尬了!
当时的B-29拥有了太多的“黑科技”,例如密封加压机舱、X波段轰炸雷达、遥控发射机枪、2200马力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等等。由于B-29的作战升限高达9700米以上,日本100毫米以下的高射炮根本打不到,日本主力战斗机零式和隼式也很难爬到这个高度。即使勉强爬到这个高度,多数日本战斗机也追不上B-29,后者速度可达574公里/小时,比零式(560公里/小时)和隼式(530公里/小时)都快。
因此,日本人为了能打到B-29轰炸机,算是费尽了脑汁和资源。为了能在10000米高度作战,日本改装了多种战斗机甚至是轰炸机,包括“雷电”、“屠龙”、“紫电改”、“钟馗”、“疾风”、“月光”、“银河”等等,还开发了“对轰炸机用炸弹”和150毫米高射炮等独特武器,最后索性直接进行空中撞击。
然而,面对B-29轰炸机的庞大数量规模(总产量3970架,二战时产量2513架),日本人的任何“新式”防空武器的作战效果都是杯水车薪。
尽管如此,B-29自身却存在严重的技术隐患,那就是日本人非常羡慕的“莱特”R-3350-23型18缸涡轮增压星形活塞发动机,功率高达2200马力。但是,这款发动机却存在致命缺陷,那就是使用易燃的镁制作曲轴箱,再加上容易漏油和超温,导致B-29经常出现空中起火。
B-29在1944年投入使用时,美国陆军要求工作25小时就要更换气缸,75小时就得更换整个发动机。也就是说,B-29最多出击六次,就必须更换全部四台发动机。而美国人的解决方式也简单粗暴,直接采购了几千台R-3350-23,在马里亚纳机场为每架B-29储备了几倍的发动机,以随时更换。
虽然美国用极为夸张的方式,提高了B-29的出勤率,但是每一次轰炸日本的任务对于机组而言,都是赌命的旅行。当然,最危险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轰炸机自己。
1944年6月15日,美军75架B-29重型轰炸机从成都起飞,首次远程空袭日本本土的八幡钢铁厂。此战,日本方面仅仅击落了一架B-29,但却有6架B-29因为故障坠落。
1945年3月9日,美军346架B-29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于夜间对日本东京进行了大规模燃烧弹轰炸,史称“火烧东京”。由于日本没有像样的夜间战斗机,再加上没有防备,反击非常微弱,但B-29仍然损失了27架之多,其中多数都是机械故障导致。
可以说,美军在轰炸日本时投入了上千架B-29轰炸机,忽略了低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在乎高昂的成本(每架64万美元,相当于2.5架B-17)和巨大的损失(机组人员死亡2600余人,其中2/3死于战场事故),凭借的就是工业和资金的碾压优势。
换句话说,关于B-29在二战中的神话,先进性能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还是美国的强大国力——只要钱够多,甚至能弥补性能的不足。(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