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年,我军空军以每年平均百架战斗机以上的规模,进行了快速的战斗力更新,歼击机部队已经初步建成了一支以三剑客为核心的先进空中力量。但比起歼-20与歼-16这两款先进重型战斗机来,同为新三剑客的歼-10C的存在就显得低了很多,不管是军迷还是国外的防务机构,对其的关注程度都远不如另外两者,从去年开始更是有了不少我军将停止新接装歼-10的消息传出。
关于歼-10C即将停止自用版本接装的事情,咱也不是系统内部人士,只能通过开源情报来简单的进行分析:确实从年初开始,我们见到了东部战区与南部战区都有新的航空兵旅接装了新的歼-16;歼-20就更不用说了,数个部队都是去年末今年初才换装的;唯独歼-10除了见到有部队接装了二手歼-10外,全新的歼-10C就只见了巴空军接装的那一批,说歼-10C进入生产末期,那也确实是有道理的。
虽然说从去年开始就有消息表示,歼-10系列战斗机今后将会移交给贵飞生产,贵飞自己宣传稿上的暗示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这与我军自己列装的歼-10关系已经不太大了;更多的就是像上一次移交给贵飞的歼教-7,最后一路发展到FTC-2000一样,主要是作为航空工业的出口项目,用来赚钱花了;以后歼-10C也许会一路发展到D乃至E,但我军的歼-10C应该不剩几个批次就要停产了。
(资料图)
两中两近两/三副油箱,最典型的歼-10空战任务的挂载模式
这也能理解,在我军已经转向攻防兼备,战役进攻和远程截击能力都已经大为发展的当下,歼-10作为一款84年开始实质性研制的,为了执行前线防空任务的中轻型歼击机,虽然性能历经多次升级,但是也没有作为主力装备继续发展下去的意义了。空军的中轻型机部队,也需要向下一代发展,来完成其战役战术任务了;最简单的一点,空军的中轻型机部队转向隐身化,乃至比重型机部队更早的隐身化那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对我军来说,长期以来中轻型机部队与重型机部队在任务上与在装备上,都是同样泾渭分明的;中轻型机一方面是作为前线防空战斗机,承担应急起飞拦截敌穿过地导拦截地幅或超越地导拦截能力的纵深打击飞机的任务;另一方面是强-5退役,强击航空兵整体取消并入歼击航空兵部队之后,空军前线对地任务实际上也是移交给中轻型机部队来承担的,这也就是往前去一些年代,频繁出现在我军宣传口径当中的以歼代强任务,靠歼击航空兵部队歼-10这样的中轻型前线飞机挂载火箭弹与炸弹承担对地任务,替代过去专门的强击机部队。
这种特殊的任务需求也意味着,不能用歼-20/歼-16这样的重型歼击机承担其任务,因为其勤务能力和前线任务效率都不支持这种替代方式;虽然随着空军的攻防兼备化和战役能力独立化,我军的中轻型机部队占比会有所缩小,但不可能取消。现在来看,我们可能的对手虽然前线防空能力不强,但也是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在的,以后继续使用歼-10这样的飞机承担以歼代强的任务,生存性是值得怀疑的,尤其是面对敌新一代战役战术级打击飞机的时候;所以新一代中型隐身战斗机势在必行。
解释完了空军中型机部队需要隐身化,以及为什么不能完全依靠重型机,用歼-20来实现全部隐身化的问题之后,剩下的自然就是用什么飞机来隐身化。那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呗,歼-35战斗机的姐妹机,310/350工程当中310工程的产品;这个一机多型的项目,在出生那天起就能看出很浓厚的歼-10换代机的色彩。比如使用双中推而不是单大推的构型来满足正常起飞重量下超过1的推重比,比如内油下空战任务半径基本卡着歼-10携带三个副油箱时的任务半径等等,本质上说,歼-35如果完全为了海军的需求,那上单发太行就好了,完全不用搞成现在的这个样子。
从设计指标定立时起,他就是充分考虑了歼-10换代性能需求的飞机
至于说什么为了舰载才双发,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美国海军历史上单发舰载机远比双发舰载机更多,即使是在喷气式发动机远没有今天成熟安全,比今天故障率高的多的五六十年代,海军的舰载机也都是单发构型;美国海军的双发化单纯是F-4鬼怪太肥,单发推不动;而双发的F-14因为发动机失效坠毁的数量更是比一众单发战斗机都多;海军舰载机的核心指标是同尺寸下的航程与滞空时间,空军的核心指标才是推重比,我军的隐身中型机为什么上双中推,为什么把正常起飞重量卡在略小于双涡扇-13E加力推力的18-19吨,其实答案挺明显的。
至于说什么全新做一款空军隐身中型机,那就回到了一代动力造一代飞机那个问题上了,你要是继续选择双中推,那无疑等于重新发明310工程,花两遍的研发成本干相同的事情,那我军的军费又不是大风吹来的;你要是说选择用单大推,那我们刚才也说了,起飞推重比超过1是空军对于中轻型歼击机性能指标的硬杠子,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正常起飞重量18吨起步,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工业哪里有加力推力超过18吨的发动机?没有发动机你在这讨论什么造飞机呢,你以为601/112当年就没想过单大推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