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杨风(右三)在田坝子村调研村支部建设
封面新闻记者周翼
2022年1月6日,进入不惑之年的杨风第一次来到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从此,这里就成为了他的“新战场”。
为什么会从省会成都来到大凉山深处的木里县呢?“大家都知道木里山高路险,条件艰苦,但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对我来说,不过是换了一个战场战斗。”作为四川省市场监管局派驻凉山州木里县的牵头单位帮扶干部,杨风的身上,始终没丢下身为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7月30日下午,杨风带着木里县李子坪乡金子沟村第一书记刘江涛,走进木里三桷垭乡调研乡村产业和人才振兴。他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场”上,只能打胜仗,“要为这里留下一片能让百姓致富的产业,和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杨风(右一)在乔瓦镇锄头湾村查看灵芝长势情况
从省城到了木里
“年纪最大”的帮扶干部
1990年12月,杨风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其间考入军校,2005年退役转业。
“你都这个年龄了,还去挂职帮扶,有啥子用哦?”去年7月,杨风接到前往木里县挂职帮扶的任务后,不少朋友都说他“傻得很”。
“要放弃省城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去到山高路远的木里,看起来确实有点傻。”说起当初的决定,杨风倒是很坦然,“我当过兵,能吃苦能战斗,还在单位机关党委办公室工作,负责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宣传工作,很适合完成这个任务。”
今年1月6日,杨风抵达“地无三尺平”的木里县,成为当地“年纪最大”的县级挂职帮扶干部。
到木里后,杨风挂职木里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第一件事,先要摸清家底。”到木里后第二天,他就围绕“老百姓在想什么,这里需要什么,帮扶能做什么”,开启了“走亲戚”之旅,锄头湾村、金子沟村、田坝子村……“走村窜户行土路,求谏问话讲土话”,这是杨风给自己总结的“土方法”,目的是让自己成为“当地人”,当看到这里三岁多的孩子,自己提着中午饭,要走一天的路去上学时,“很心疼他们,我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杨风(左一)在田坝子村与乡村干部共同谋划产业发展规划
高效利用省局支持的300余万资金发展产业
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木里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生态环保、绿色本底的特色农产品是木里的优势点。”不缺藏在深闺人未知的优质山货,缺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慧眼识珠。据杨风介绍,木里重点加快了生态牛、羊、藏香猪,以及林下中药材、有机杂粮杂豆、绿色蔬菜等优势种植业结构调整。
“最大的难题,是转变观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风使出了“两大绝招”:一是宣传,二是带头。
在杨风看来,宣传不仅是给当地老百姓宣传,也要向当地领导干部宣传,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充分利用省市场监管局的资源优势,把先进的理念宣传到干部,让他们首先转变观念后,再去带动老百姓。”
“这里的人经常开玩笑,说乡村留下的都是‘3861部队’,就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产业也是‘零、散、小’,缺乏规模化。”杨风说,目前正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发展田园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订制农业等特色农业,准备投资70万元建标准化养牛场,还结合到省市场监管局投入的300余万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因地制宜做强产业项目。
“缺人才,缺致富带头人。”杨风很着急,“要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致富带头人。”
杨风(前排左一)为木里农特产品代言(视频截图)
成为木里农特产品“代言人”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没有带头人,就自己先带头。”在评价杨风时,刘江涛竖起了大拇指,“他的身上始终保持了军人的特质,雷厉风行,身先士卒。”
刘江涛举了个例子。杨风联系到50万元资金,对金子沟村进行党建和家风家训风貌打造和幼儿园提档升级改造。“他是县政府党组成员,但不喜欢在办公室听汇报。”刘江涛说,他经常会自己开车到村里现场监工,指导风貌打造,“有时候一个星期要在这待5天,看到楼梯所贴瓷砖边缘很尖锐,他担心出现幼儿摔倒安全隐患,就自己拿起手磨机去磨棱角。”
木里的大太阳和超强紫外线,似乎在杨风眼里,根本不值一提。当地百姓戏称他已经变成了“藏族汉子”,“在给养牛场选址的时候,他都是带着村干部,在山上到处跑,找水源、寻开阔地、觅草场。”刘江涛最后也感叹,“真是精力旺盛。”
投资70万建标准化养牛场(效果图)
在今年7月举行的“川渝广告共助乡村振兴——走进越西”公益活动中,杨风又多了一个身份——木里特色农产品代言人。“我们的松茸是可以生吃的。”杨风对着镜头,展示起木里的松茸,并捡起一片冻干的松茸片放进嘴里做起了示范。通过省市场监管局和他的共同努力,木里农特产品的宣传片和广告免费打到了成都和重庆。借这股川渝广告协会帮扶东风,他硬是让木里农特产品的宣传大张旗鼓地挤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只有我带头肯定不行。”按照杨风的计划,他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这支队伍里有能带头的村干部、党员致富能手,有会发展的致富带头人,还有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要让农民的‘眼睛’看市场、农民的‘耳朵’听信息、农民的‘腿脚’跑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