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当船工40多年,67岁的任凤祥已经在黄河岸边救了109人。这些事,都记录在佳县南河底村新开馆的黄河船夫馆里
(资料图片)
“英雄船工”与黄河船夫馆
任凤祥正在白云山渡口检查铁船。
任凤祥向记者讲述志愿服务队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李旭佳文/图
从“英雄船工”到“任凤祥志愿服务队队长”,作为黄河船夫,任凤祥几十年坚守在黄河边,摆渡、救援,一次次横渡黄河。
“晋陕黄河峡谷水流湍急,常发生人畜财物落水事件。正月里来白云山的游客多,我得来河边瞅瞅心里才踏实哩。”2月3日一大早,任凤祥拖着疼痛的双腿,来到熟悉的白云山渡口。
佳县依黄而立、向河而兴。任凤祥所生活的南河底村,与山西省临县隔河相望。自古以来,两岸群众互通商贸,来往密切。渡船,曾是他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水性好的群众也会游泳横渡黄河。
“1980年,我和邻居以及我的老师凑了680元买了条木船。老师嘱咐大家千万不能乱收费,该收多少收多少,要做好事。”就这样,任凤祥拿起船桨,在“浪尖”上做起了营生。农忙时,他一天能渡好几趟河。
“运一斤粮食挣一分钱。绵羊水性好,运一只能挣两毛五分钱,山羊三毛钱,苦是苦了些,在那时候也算好营生。”任凤祥回忆,以前交通不便,大家都得靠水路运输,也在号子声中见证着黄河的变化。
1986年4月11日,是任凤祥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一天。
“那一天,载着171名乘客的机动木制客船严重超载导致侧翻,瞬间沉入6米多深的河中。听到救命声,我们赶紧跑去救人。”任凤祥回忆,当时他正和其他6名船工在渡口修船。
“只许救人,不许捞东西!”任凤祥急忙跳上木船掌舵,并立下两条规矩。随后的2个小时里,他们急速驶向被激流卷向下游的落水人群,舍生忘死,救起31名落水者。
“大家反复跳下河,那画面一生难忘。”任凤祥不禁感慨,佳县群众一次次跳进激流,那热血场面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
40多年来,任凤祥的摆渡船从木船换成铁船再换成快艇,他带着船工渡人过河,也救人于危难。在他家里,常常有借宿的人。他的妻子郝春林说:“没地方睡在我家睡,没饭吃在我家吃,没衣穿我们就给。”
救助500多名身陷险境的群众、免费接送渡河求诊病人600余人次、挽救109名落水者……几十年来,任凤祥不计酬劳、见义勇为,在黄河岸边,人们常能听到他高亢的号子声。
2016年,湖北一名小伙替他在战斗中牺牲的哥哥完成遗愿,为任凤祥送来一面锦旗。追忆往事,任凤祥感慨万千:“10多年前,他的哥哥随母亲来白云山旅游时溺水,是我救了他,没想到他们还记着。”
在任凤祥的影响下,一份份温暖被传递下来。任凤祥打趣道:“也有不愿意被救的,哭着喊着闹的,多亏了我婆姨每次给他们宽心。”
1996年,佳临黄河大桥建成开通,在黄河上日日摆渡的船工们“下岗”了。依托家门口的白云山景区,跑过一段时间运输的任凤祥和村民合伙经营起快艇,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2004年,任凤祥购买了一艘快艇,并定下救人和接送病人不收钱的“铁规矩”。他说:“快艇能提高施救速度,挽救更多生命。”
“以前是渡船,现在大家喜欢坐快艇赏黄河。”近年来,当地旅游发展日新月异,曾经摆渡的船工们也陆续回到黄河边。大家在开启“新职业”的同时,给游客们讲述黄河边的故事。
修路、争取项目资金、修缮校舍……2011年,任凤祥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又多了一重身份。2年后,他组建起“任凤祥志愿服务队”,开展扶难济困、慈善捐助、免费送考等公益活动。他说:“我们40多名志愿者轮流守护在黄河边,随时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队伍也越来越大。”
2014年,一名游客不慎落入深水区,志愿者刘来珍等人合力将其救起;2021年,一名骑行者在白云山码头对岸侧翻被激流冲走,船工组组长李富元开快艇将其救起……任凤祥说:“志愿者越来越多,我心里越来越踏实。”
正月里的佳县,到处是热闹喜庆的场景。沿着渡口漫步,任凤祥静静地向记者讲述着村里的变化:“沿黄公路开通了,行路难和商品外运问题解决了,烂泥滩变成了滨河公园,村里还修了很大的停车场……”
任凤祥欣喜地告诉记者,他还收到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黄河船夫馆顺利开馆,村里也多了一个旅游“打卡地”。
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走进黄河船夫展馆,一面面锦旗、一张张奖状、一个个老物件,都记录着以任凤祥为代表的黄河船夫奋斗史,也展示着佳县深厚的船运历史。
墙上有一张任凤祥年轻时渡船的照片,那时的他看上去很魁梧。而如今的他,已身形佝偻,步伐踉跄。
“只要我能动,就一直守在黄河边。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做好事,做善事。”在任凤祥心里,这条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孕育着他,他也会守护在黄河边,永远喊着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