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汗药顾名思义就是让人发蒙的药,也有人说蒙汗药原来叫"蒙汉药",意思是专门让男子汉发蒙的药。
还有人说蒙汗药原来叫麻汉药,因为此药属于麻醉剂,有麻药成分在里面。
【资料图】
金庸的武侠小说和元代、明代的小说和剧本里,蒙汗药是出镜率最高的一个词。
一、古代到底有没有蒙汗药?
在《施公案》中,毛如虎一不小心蒙汗药麻翻,差点就误了大事。
在《隋唐演义》中,王伯当在客栈出手营救李玄邃的时候,也是用的蒙汗药对付押解的官差的。
使用蒙汗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使用者是安禄山:"(安禄山)既肥大不任战,前后十余度欺诱契丹,宴设酒中著莨菪子,预掘一坑,待其昏醉,斩首埋之,皆不觉死,每度数十人。"
清代小说《晋阳宫》对蒙汗药的描述也是有鼻子有眼,小说中在描述刘黑闼归唐的时候,蒙汗药就出现了:
其后宣、粲共猎,宣留粲至己帐,粲见秦氏,乃与黑闼共议,以蒙汗药醉宣酒而擒之,并杀黑、白二氏,遂与黑闼归唐。
一般来说,蒙汗药出现之后,没有什么好事,往往伴随着犯罪案件发生,非奸即盗。
因此在元代一部法典《元典章》里,还曾经列举了一例使用蒙汗药犯罪的案件。
此案讲述了罪犯刘某自制了一种叫人失去知觉的药,图财害命。书中把这种药叫"蒙药"。
在民国时候也有关于蒙汗药的新闻,1923年1月25日,《晨报》上有一篇报道就是关于蒙药的。这篇题为《京汉路沿线土匪仍甚猖獗》的报道说:"康某本为士兵,身穿军服,伙同十余人,利用蒙汗药,专门在京汉路盗取乘客钱财。"
由此可见,蒙汗药并非作家虚构确实存在。
二、蒙汗药的成分是什么?
唐代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一书记载,"麻沸散是由羊掷踢、茉莉花根、当归、曹蒲组成"。
明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曼陀罗条中又记载:"七月采火麻子花,八月采此花,阴干,热酒调服三钱,少倾昏如醉,割疮炙火,则不觉苦也。"
最早表明蒙汗药成分的为梅元实《药性会元》一书:"曼陀罗花、川乌、草乌合末,即蒙汗药"。
宋代地质学家周去非在他的地理名著《岭外代答》中有"南人或多用为小儿食药,去疾甚峻"的记载。
他在书中还说,曼陀罗可以治疗喘疾,"其法用吸烟之筒,即杂置烟内,吸而食之,初试颇有效"。
综上所述,不管什么时期的蒙汗药,都是从植物汁液中提取的,多数是以曼陀罗花为主要成分。
而它的主要成分就是东莨菪碱、莨菪碱和少量阿托品。莨菪碱和阿托品有轻微的麻醉作用,也有一定的致幻作用。严重的人咽喉发干,吞咽困难。清人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其中就有详细记载。
正因曼陀罗能够麻醉人并使其迷幻,我们的祖先把它叫做"莨菪",其"茎高二、三尺,结实如小石榴,最有毒,服之令人狂浪",意思就是该药能使人忘乎所以,浪荡狂放。
宋人学者范成大先生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一书详细叙述了麻药的制作过程:"曼陀罗花为末,置人饮食中,即当醉"。
而明人魏浚在《岭南琐记》中对此的描写更为具体:"用风茄为末,投酒中,饮之,即睡去,须酒气尽以寤"。
元代著名中药学家危亦林在他的《世医得效方》一书中记载了一味叫"草乌散"的方剂,其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罗(坐拿草)和草乌。他还对该药的临床使用做了记录:在实施正骨手术时,为了减少患者产生的疼痛而对其使用该药。服药后,患者产生困倦感,昏昏欲睡,失去知觉。
三、蒙汗药怎么解?
是药三分毒,蒙汗药过量会出现毒副作用。误食蒙汗药之后,有没有解药呢?
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世界上任何一种东西都有破解大办法,蒙汗药也不例外。
关于蒙汗药的解法,孙思邈的《千金方》、清人程衡的《水浒注略》和《中医历代》是这样说的:
甘草煮而得其汁服用,速度要快,浓度要高。
甘草解百药毒,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草含有葡萄糖醛酸、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等成分,可以作用于人体、产生附吸作用以及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进行解毒。
蒙汗药还有一种解法,也叫综合解法,具体步骤如下:
先喝下浓茶,再予黄连解毒加石膏汤。这样经过72小时,就会减轻症状,慢慢苏醒。
如有目眩咽干,神气不复等并发症,则饮用黑豆汤即可。
如果误食了少量的蒙汗药,则不必小题大做。
乾隆年间出版的著作《广西通志》,上面有蒙汗药轻度中毒的解法介绍:"闷陀罗人食之,则颠闷软弱,急用凉水喷面乃介"。
一口凉水喷到脸上,怎么样,画面感很强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