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发现了一个“规律”,能让德国反败为胜,结果却加速了灭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42年底爆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它虽然没有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但是也给予了希特勒重创,不仅近10万官兵成建制地被俘,而且在重点进攻方向上遭到摧折性打击。
在国内,希特勒在民众心目中的神话色彩开始消退,军内的密谋活动加强。卫星国和中立国也开始怀疑希特勒的领导能力,墨索里尼尤为如此,匈牙利则设法与美英两国建立联系,拓展自己的回旋余地。
希特勒不甘心失败,为了动员人力和发掘经济资源,他于1943年1月13日在国内实施“总动员”,规定凡是不在军事工业中从事熟练劳动的男子,年龄在17—50岁之间,均应入伍。
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关闭部分企业和商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军备生产,保证所需原料,为军队和军备企业提供后备人力。
希特勒声称自己发现了一个“规律”:在苏德战场上,冬天苏联打胜仗,夏天德国打胜仗。因此,他要在1943年的春夏即发动进攻,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其实这根本就是希特勒的癫狂,或者说是他气急败坏后的行动,这个决定后来成为纳粹灭亡的导火索。
4月15日,他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堡垒”)》,规定“一俟气候情况允许,就实施今年一系列进攻中的第一次进攻,即‘堡垒’进攻”。
德国动用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部队,由它们对苏军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钳形向心突击,消灭苏联守军,并进而占领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进取莫斯科。
其中“中央”集团军群的第9集团军从北面向库尔斯克进攻,第2集团军防守在突出部的西面。“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坦克集团军和凯姆普夫集群从南面发起进攻。
德军为此会战集结的部队达90多万人,27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050架飞机和1万门火炮。南北两翼的兵力大致相等,但南翼拥有较多的装甲部队。
与之对阵的苏军有133万人,36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130架飞机,2万门火炮。
希特勒希望“堡垒”战事能够成为一个转折点,使德国转败为胜。
德军的进攻预定从1943年7月5日凌晨3时开始,但苏军侦察部门事先已经得到情报,于是苏军提前在2:40向德军进攻部队实施炮火反准备,3000余门各式火炮包括“喀秋莎”火箭炮,向德军炮击了约60分钟,迫使德军把进攻时间推迟了2个半至3个小时。
德军北翼第9集团军在7月5日这天内实施了5次强击,突入苏军防御6—8公里,但翌日即遭到苏军反击。至11日,德军才前进了10—12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把重点转向南翼,由那里的德军从西面和南面进攻,企图围歼位于顿涅茨河与北顿涅茨河之间的苏军,然后再从东南方向实施突击,夺占库尔斯克。
然而,苏军以强大兵力在12日实施反突击,苏近卫第5装甲集团军与进攻的德党卫装甲军及第3装甲军在普罗霍夫卡相遇,于是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战。
双方共有1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参加,还有大量的飞机支援战斗。
激烈的战斗持续一整天,德军遭到惨败,损失了约400辆坦克和1万余人。
到7月23日,双方的阵线基本上恢复到会战发生前的位置。从7月24日开始,苏军转入反攻。
8月5日解放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23日解放哈尔科夫,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库尔斯克会战不仅打破了德军在夏天打胜仗的迷梦,而且完成了苏德战场自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的战略转折,从此德军在东线就无战略性还手之力,只有挨打的份了。
东线是德国的主战场,东线的败局决定了纳粹政权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