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环球热点评!仁孝文皇后徐氏:武能执剑上战场,文能提笔安后宫的大明第二贤后

2023-02-02 05:48:56
A+ A-

前言: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十月,燕王朱棣正在远征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为收服精锐的宁王三护卫而努力。然而与此同时,他的表侄曹国公李景隆已经率领五十万大军,由卢沟桥直抵北平城下。看着无人把守的卢沟桥,李景隆对朱棣这位表叔的军事才能不屑一顾:

李景隆闻上征大宁,果引军度卢沟桥。意气骄盈,有轻视之志,以鞭击马韂曰: “不守卢沟桥,吾知其无能为矣。”直薄城下,筑櫐九门,遣别将攻通州。—《明太宗实录卷四下》

当时北平城内的精锐主力,已经被朱棣悉数带走,留下来的老弱病卒不过万人。李景隆命骁将瞿能为前锋,率军对丽正门(今北京前门)发动了潮水般的猛攻。由于人数相差过于悬殊,在燕王世子朱高炽、高阳郡王朱高煦、三郡王朱高燧都已经亲自登上城头拼杀的情况下,丽正门依然岌岌可危,眼看城门就要被攻破。


(资料图片)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城头突然涌现大批顶盔带甲的女兵协助守城。身为义军元老瞿通的儿子,瞿能自然认得眼前这位领头的女将,正是大明开国第一武臣、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女儿,现如今的燕王妃徐氏。朝廷方面的统兵将领,当年又有谁不是出自魏国公的门下?看着大将军的爱女挡在城头浴血奋战,又有谁忍心朝她下手?就是这样的一念之差,北平守军堵住了缺口,此后再没有给瞿能任何的机会。

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永乐皇帝的贤内助,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王妃到皇后的故事。

恩爱的少年夫妻

徐氏,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二月初九日,大明开国第一武臣中山武宁王徐达长女,生母谢氏。不知受哪部电视剧的影响,现在都将徐氏称为徐妙云。然而史书中并未记载她的闺名,故而本文摒弃此名不用。

徐达不但是朱元璋手下的首席大将,而且人品极为出色。徐氏在做了皇后之后,曾经写了一本《劝善书》,在其自序之中透露出一个小秘密:朱元璋在她小时候就已经将她预定为自己的儿媳:

吾在孩提时,太祖见之,指谓我先人曰: “卿不杀人,最有阴骘,是女必贵。其以为吾儿妇,宜善视之。—《劝善书》

有了老朱这句话,徐达自然会对徐氏进行精心的培养。而徐氏也不负所望,从小就酷爱读书,有“女诸生”的美誉。等到徐氏长大之后,朱元璋召见徐达,表达了想将他长女许配给自己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意思。徐达应该不会像电视剧《山河月明》中演绎的那样一脸不高兴,燕王更不可能逃婚。

太祖闻后贤淑,召达谓曰: “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达顿首谢。—《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从徐氏的年龄来看,她似乎和出生于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的皇第五子吴王朱橚或者皇从孙靖江王朱守谦更般配,出生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燕王毕竟要比她大两岁。

朱守谦的母亲和徐达的夫人是亲姐妹,他和徐氏也算嫡亲的表兄妹。不过靖江王一脉作为朱元璋大哥的后代,身份比较敏感,老朱不会让他再和徐达联姻。至于吴王,后来娶了宋国公冯胜的女儿。考虑到徐达的排名在冯胜之上,册封他的女儿为燕王妃,也算合理。至于那些坚持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的野史爱好者,不妨去质问一下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徐达的女儿许配给一个来历不明妃子所生的庶子。

老家凤阳的岁月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被册为燕王妃。不过就在二月十七日,朱棣就和两位兄长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一起前往凤阳演习军事。话说徐氏有没有陪着朱棣一起去凤阳呢?毕竟让他们连蜜月都没度完就要两地分居,想来急着要孙子的老朱干不出这种事,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二人的第一个子女,是出生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十五日的永安公主。据《太祖实录》,朱棣洪武九年待在南京的时间是九月初七日至十月二十六日(中间还有一个闰九月)。二人的第二个子女,是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七月二十二日的仁宗朱高炽,朱棣洪武十年待在南京的时间是九月初五日至次年三月初十日。

从时间推算,只能说如果徐氏一直待在南京,那么朱棣的枪法未免也太准了一些。而据《仁宗实录》,朱高炽的出生地点就在凤阳。故而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徐氏婚后一直陪着燕王,并未两地分居。

仁宗敬天体道纯成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嫡长子,母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洪武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生于凤阳。是夕,仁孝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明仁宗实录卷一》

封国北平的岁月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燕王朱棣、燕王妃徐氏,正在牙牙学语的大胖小子朱高炽,以及燕山护卫随从将士五千七百余人离开京师南京,踏上了前往封国北平的路程。而朱棣次子朱高煦的出生时间是在当年十二月初四日,意味着燕王夫妇前往北平之时,正是徐氏妊娠反应最强烈的时候。

自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徐氏在八年时间里为朱棣生下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长子仁宗朱高炽、次子汉王朱高煦、第三子赵王朱高燧,长女永安公主、次女永平公主、第三女安成公主和第四女咸宁公主。

徐氏之所以此后再未生育,笔者以为可能有如下几条原因。

其一、燕王的老岳父魏国公徐达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二十八日去世,徐王妃要为父守孝,所以生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的朱棣第五女常宁公主就是庶出。

其二、北平的防务原来一直都由魏国公负责,但在徐达去世之后,燕王就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而且自常宁公主之后,朱棣再无儿女降生,除了戎马倥楤以外,朝鲜史料《李朝实录·世宗二十六卷》记载他“阳衰”,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其三、徐氏膝下要照顾和培养三子四女,确实也让她不堪重负,想来应该也会做些措施避免受孕。

朱棣对皇后的厚待

自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攻入京师,这场历时三年的大明王朝第一场皇室内战终于分出了胜负。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在南京皇宫奉天殿登基称帝。

九月初九日,朱棣下旨制作皇后金宝,宝用盘龙纽。据《大明会典》的记载,当初马皇后所用的皇后金宝是这样的:

宝用金。龟钮、朱綬、文用篆书曰皇后之宝。依周尺方五寸九分、厚一寸七分。—《大明会典卷之六十》

也就是说,口口声声恢复洪武旧制的朱棣,却把皇后金宝从龟钮升级为盘龙纽,估计还是考虑到燕王妃在靖难之时坚守北平城的巨大功劳。当年十一月十三日,朱棣在南京皇宫举行了大型的册封典礼,册立燕王妃徐氏为皇后。在皇后册文之中,有一句非常重要: “同勤开国”,说明朱棣对徐氏这位贤内助的高度认可。

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济朕艰难,同勤开国。今寰宇肃清,朕登大宝。允赖相成,宜正位号。今特遣使,奉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以奉神灵之统。母仪天下,表正六宫。—《明太宗实录卷十四》

多年来和皇帝一直相濡以沫的经历,使得朱棣在对皇后敬重之余,也给了她许多殊荣。比如每年的正旦节、冬至节、皇后千秋节(生日),文武百官的命妇都要前往坤宁宫进行朝贺。此外永乐初年设立内阁,徐皇后特意在宫中柔仪殿召见大学士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人的命妇并予以教诲。而后世的大明皇后,再无一人有如此的特权和威望。

上喜,皆赐五品公服,又曰: “皇后数言欲召见尔七人命妇,其令即赴柔仪发见。”是日,缙等之妻入见,中宫训劳备至,皆赐五品冠服及钞币、表里。—《明太宗实录卷三十四》

一门二公爵

当年徐达去世之后,由其长子徐辉祖袭封魏国公。从史书中的种种迹象判断,这位嗣封魏国公和自己的姐姐燕王妃,姐夫燕王朱棣,乃至几个外甥之间的关系相当不错。然而靖难兵起之后,徐辉祖却始终站在建文帝的立场与姐姐、姐夫为敌。

燕军入城之时,朝廷其他文武官员或死或降,唯有徐辉祖率军战斗到了最后时刻。而在朱棣登基之后,徐辉祖更是不承认姐夫的皇帝身份,拒绝朝见。

和徐辉祖相反,徐达第三子徐增寿在整个靖难战争期间一直充当燕王府在朝廷的内应,最后更是死于朱允炆之手。朱棣在登基伊始就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赐谥忠愍。有人说这是徐家两头下注,我看未必,因为徐辉祖没有理由最终把自己也给赔进去。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六月,朱棣突然进封徐增寿之子徐景昌为定国公,子孙世袭。据说徐皇后对此曾极力反对,从《太宗实录》的记载来看,最后朱棣瞒着皇后强行封徐景昌为定国公,说明帝后之间对此事的矛盾还不轻。

命下,乃以告后。后谢曰: “此上之大德,然非妾之志也。”上曰: “爵命非有功不与。朕方以至公治天下,岂有私意哉?后继今勿复有言。”后曰: “上命已行,妾何言?顾穉子未有知,惟上赐之师教。庶几上不辱大恩,下不累先人。”—《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九》

楼哥大胆推测,永乐二年四月举行了册封太子、汉王和赵王的典礼,朱棣可能在此之后又试探了一下徐辉祖的态度,然后削去了他魏国公的爵位。只是徐达毕竟有大功于朝廷乃至燕王本人,故而朱棣才决定册封徐增寿之子为定国公,使得徐家依然可以有国公之爵流传后世。然而魏国公的爵位终究是废除了,所以徐皇后心中不快,这才和皇帝之间产生了难得的口角。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皇后崩逝之后,朱棣对发妻追思不已,也对当年废黜魏国公之举极其后悔,于是命徐辉祖长子徐钦袭封魏国公。这样大明王朝出现了罕见的一门两国公,而且都传承到了明末。

徐皇后身后事

徐皇后崩逝之后,其生前所著的《劝善书》被朱棣大量印刷并颁赐给臣子及各地的府、县学。《劝善书》是由徐皇后采纳儒释道嘉言善行类编而成,当时太子、汉王和赵王都为本书写了序言。和两位兄长略带官方的表述相比,赵王所写内容就充满了真情实感。

明日辞归国,母后顾高燧怆然,高燧不觉悲泣。拜别逾数月,母后遂见遐弃,岂意一别竟成永隔。追思昔者之怆,盖我母后清明神慧,有以先知,若将告我,第以愚昧不察。使当一有所觉,岂忍须臾而离膝下哉?呜呼,母后不可见矣。—《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后序》

赵王是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十二月十三日来朝,次年三月二十五日返回封国北平。由《劝善书》后序可知,当时徐皇后的身体已经出了问题。此后几个月时间内“医药勿效”,终于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初四日溘然长逝,终年46岁。

当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徐氏以燕王妃的身份将北平燕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史称“宫中肃然而和厚”。而在靖难之时,朱棣常常统兵在外作战,北平城由世子朱高炽留守。然而史称“虽事总于世子,亦多禀命于后”,徐氏以其魏国公将门虎女的身份,让朱棣得以放心大胆在外拼杀。

等到朱棣登基之后,徐氏以马皇后为榜样,时时对永乐皇帝谏以铮言。无论是皇帝本人,还是太子、汉王,亦或是后宫妃嫔以及亲戚外家,无不盛赞皇后的贤德。对于朱棣而言,这位相伴31年的老妻,是亦妻亦友的灵魂伴侣。

后崩,上哭恸。群臣奉慰,上曰: “皇后仁明贤淑,汉马氏、唐长孙之伦也。虽处中宫,其一念惟在仁民。继今朕入宫,不复闻直言矣。”—《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九》

责任编辑:bH_043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