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关胜走出中军大帐。
(资料图)
他仰望夜空,只见月色漫天;俯看身畔,俱是霜华遍地。不觉深有感慨,嗟叹不已。
关胜是蒲东人,是三国名将关羽的子孙,他很以此为骄傲。
作为一员武将,并且他长得也有点像声名赫赫的祖先,于是便更加刻意模仿他的做派:使一口大刀,致敬青龙偃月刀;骑一匹火炭般的战马,酷似赤兔马;留三柳长髯,穿金甲绿袍,仿佛真是关云长转世了。
然而,他并没有祖先的机遇,只是担任一个微不足道的蒲东巡检。因为梁山泊围困北京大名府,梁中书向岳父蔡京求助,在丑郡马宣赞的力荐下,他才终于走到权臣的面前。
他那一表关公的风采让蔡京很满意,他“围魏救赵”的策略让蔡京很欣赏,当即任命他为领兵指挥使,统帅一万五千兵马进剿梁山泊。
来到梁山脚下,关胜大军虽然旗开得胜,活捉了张横、阮小七两个头领,但宋江大军很快就从北京城下撤兵回援,主力对决之下,关胜并没有占到一点便宜。
眼看对手实力强劲,关胜不能不深为担忧。他没办法再学关公的模样,在中军帐中读书了……
便在这时,忽然有小校来报,说来了一个将军,除了一条单鞭,并未带任何武器,求见关元帅。
一见之下,关胜只觉得特别面熟。那人请求关胜屏退左右后,告诉他,我是呼延灼……
呼延灼说,我也是奉命来进剿梁山贼人的,不想误中奸计陷入贼中。我听说关将军到来,十分欢喜。话说现在的梁山头领宋江,一心就想招安归顺,无奈手下众贼不从,他和我偷偷商议,让我来接洽。明日夜间,将军跟我从小路偷袭贼营,生擒林冲等反对招安的贼人,将大获全胜!
呼延灼说得入情入理,白天在阵前,关胜也确实看到宋江对自己十分尊重有礼,如此让他深信不疑,十分高兴。
随即,关胜将呼延灼请进自己的大帐中,“置酒相待”。推杯换盏、你言我语之下,二人发现彼此的共同点真是太多了,越加情投意合、相见恨晚。
他们都是名门之后,有一个引以为傲的祖先,呼延灼的先祖是呼延赞,虽然名声远远不及关公,却也宋朝的开国名将。
他们都是地方武官,都是奉朝命前来统帅大军来征剿梁山泊的。他们都武艺高强,都骄傲自负,都觉得自己也理应是一代名将。
当然呼延灼失败了,关胜虽然还没有失败,却也发现想要胜利实在困难重重。
共同的出身、相似的性格和境遇,让关胜对呼延灼深信不疑。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意识到,正面对决,短时间内他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如呼延灼般失败的希望倒是很大),呼延灼的到来为他提供了一种迅速胜利的可能。
战争残酷无情,战场瞬息万变,每一场战斗都是冒险,没有一个将领敢说自己有百分百胜利的把握。既然呼延灼与自己如此意气相投,既然呼延灼所言印证了自己对宋江的了解,既然胜利如此诱人,关胜觉得,他值得为此冒险。
第二天夜里,关胜亲自带领五百精锐,在呼延灼的带领下,趁着皎洁月光衔枚疾走。他们转过一道山,又转过一道山,远远看到一碗红灯闪烁,呼延灼说那就是宋公明中军,我们快行。关胜引兵前行,走近却发现,竟是空无一人。回头想问呼延灼,却发现这人不知何时不见了。
关胜意识到自己中计,却已经来不及了。四周鼓响啰鸣,埋伏尽出,关胜和他的两个部将郝思文、宣赞全都生擒活捉。
关胜三人被绑缚着带上忠义堂,坐在中间的宋江看见,还是老一套:
“慌忙下堂,喝退军卒,亲解其缚,把关胜扶在正中交椅上,纳头便拜,叩首负罪……”
失踪的呼延灼这时也现身了,他对关胜请罪说,我是主帅有令,不敢不从,请将军饶恕我的欺骗之罪。
饶恕还是愤怒,阶下囚的关胜都没法表示。他也来不及搭理呼延灼,眼前还有何去何从的更大难题。
他回头看自己的两个部将,郝思文和宣赞,问他们:我们被擒到这里,现在怎么办——他有心投降,可作为主帅,又实在不好意思开口,只好去征求部下的意见。
两位部下也不想死,也不想承担投降的责任,又将难题推了回来:我们听从将令!
关胜被逼无奈,只好说,我已经无颜面回去,我们三人情愿一死。
这话说得很不坚决,宋江稍微再劝一句,关胜便顺杆爬下来,表示钦佩“忠义宋公明”,愿意投降——一曾经呼延灼投降时,说服自己的理由是,钦佩宋江“义气过人”。
虽然宋江劝降关胜,根本挨不上“忠义”的边儿,但关胜还是以“忠义”来说服自己。因为,他所仰慕的祖先,就是以“忠义”自诩,以“忠义”为后人敬仰,他只能以“忠义”来说服自己,无论如何,谁都需要自欺欺人啊!
如此高规格的名门之后都拜倒在自己的脚下,宋江大喜,当即下令大摆筵席庆贺。虽然有点尴尬,但两位名将之后又可以一起杯酒言欢了。
殊途同归,并肩做贼,咱们谁也别笑话谁……
昨天好像,疑似发烧,但也不严重——我昨天没发文不是因为不舒服,是因为我没有滤清这篇文的思路。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就算“杨过”?这个冬天格外寒冷,愿我们,都能走过严寒,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