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西德利飞机公司(1977年并入BAE)在研制成功亚音速的“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后,着手开发新一代的超音速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当时北约提出来未来战斗机设计要求“NBMR-3”,规定新型战斗机必须同时具备超音速和短距/垂直起降能力,以防机场被苏联突袭破坏。霍克研究认为采用矢量喷口实现短距/垂直起降比采用固定的升力发动机更有效率,而且为了超音速飞行要加装加力燃烧室,但只供给前矢量喷口。霍克在“鹞”式的基础上提出P.1154方案,采用布里斯托尔·西德利BS100涡扇发动机。
(资料图片)
P.1154
BS100涡扇发动机
P.1212
发动机使用加力后,发热、噪音和震动都比“鹞”式大得多,不能直接使用“鹞”式的后机身结构。1979年的HS.1205项目中提出的P.1212战斗机方案取消了后机身,使用类似二战P-38的双尾撑结构,但平尾中段不连接,以防遮挡喷气尾流。这种布局在侧面可以阻挡发动机尾流,实现一定的红外隐身。驾驶舱后是发动机短舱,飞马座发动机安装在重心附近,连接倒品字形的3个矢量喷口实现垂直起降,还能使用矢量喷口在格斗中做出更灵活的机动,并且3个喷口比“鹞”式的4个喷口喷气效率更高。首尾机翼等处还有连接发动机的小型喷口保持平衡。在维护发动机时,无需像“鹞”式那样拆卸机翼。
P.1212采用类似F-16的机腹进气道,X型机翼,尾撑前段向前延伸出挂架,挂载机炮;前掠翼翼尖挂格斗弹。风洞测试表明俯仰和滚转控制力不足,于是改进出P.1214。
P.1214
P.1214相比P.1212变化不大,长15.2米,翼展10.4米。它的前伸挂架可以挂载中距弹或炸弹。风洞测试中它的X型机翼表现不出色,后续没有采用。
中间腹部3个矢量喷口
P.1216
霍克在P.1214的基础上,继续研发P.1216:放大机体,双尾撑和3个矢量喷口被保留,前掠翼改为后掠翼,安装了新的罗尔斯.罗伊斯RB.422.48涡扇发动机。短距/垂直起降飞机对重量很敏感,为了减重,机身采用锂基铝合金;超塑性成形、扩散结合的钛和碳纤维复合材料。 80年代进行了多次模型测试,1982年12月撒切尔夫人到BAE金斯顿工厂参观了全尺寸模型。1984年在舒伯里内斯镇测试台进行发动机加力测试,机身是由废弃飞机组装而成。1980-88年的测试中只发现了热气再循环的小问题,风洞测试等表明气动设计不错,机动性良好,满足空、海军对ASTOVL飞机的指标。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购买过“鹞”式,对该机有一定兴趣。不过该机还需进一步测试矢量喷口与机身的干扰。
后因更先进的BAE P.103 S/VTOL战斗机而项目被砍后,英美合作研发F-35B时还用到了P.1216的技术。另外,雅克141可以看作缩短版的P.1216双尾撑、平尾中间不相连布局。
P.103
P.1216
性能:
乘员: 1人
长度:17.03米
翼展:10.59米
翼面积:39.71平方米
负载重量: 14,782千克
动力装置: 1台罗尔斯.罗伊斯RB.422.48涡扇发动机,最大输出113.3千牛
最大海平面速度:M1.25
爬升率:在海拔11,000米高时,90秒内从M0.9加速到M1.38
武器:2门毛瑟27毫米航炮
挂点:至少4个 2枚AIM-9,2枚天空闪光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弹; 4枚AIM-9和6枚非制导炸弹,BL755集束炸弹或激光制导炸弹
BL755
天空闪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