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军世】潜艇是海军的秘密武器,与经常能看到的水面战舰不同,潜艇多数执行任务的时候都是潜伏于水下,更加神秘,尤其一战和二战中,以德国U型潜艇为主的潜艇取得了相当惊人的战绩,携带更多武器装备的现代潜艇,也就显得更像是大杀器,不过比较奇怪的一点是,潜艇下潜时需要承受巨大的海水压力,但是潜艇上却还有“玻璃窗”。
潜艇上为何会有“玻璃窗”?是水下开船时候用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各国海军所使用潜艇中,常规动力潜艇普遍可以下潜到300米左右的深度,而核潜艇可以下潜到500米甚至更深的海洋深度,如前苏联的K278号核潜艇,曾下潜到过1020米,与专用的深潜器不同,这是目前军用作战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因为要承受巨大的海水压力,潜艇的壳体必须非常坚固,制造工艺也是潜艇强国才拥有的技术,K278号甚至采用了昂贵的钛合金来打造壳体。
那么问题就来了:潜艇指挥塔上的“玻璃窗”,是如何像钢铁一样承受这么大的海水压力的,另外,这个“玻璃窗”是干什么用的?是水下航行时,操作员边看窗外边看潜艇么?其实并不是。
1、潜艇“玻璃窗”在水下无用:水下20-30米基本就看不到东西
在旅游景点等地方,我们可以搭乘潜水器,透过舷窗看到外面的海底世界,不过,与观光类的民用潜水器不同,军用潜艇不提供“水下观光”这一服务,军用潜艇的玻璃窗,也并不是水下航行时候,当观察窗使用的。
海洋等环境中,一般只有在较浅的水域才能在水下看得到东西,在比较清澈的海域,大概也只能看到水下20-30米的距离,而民用的观光潜水器下潜深度较浅,起一般在自然光线较好的时间航行,水下是可以看的出去,但是军用潜艇就不同了。
深海中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的完全漆黑一片,几乎没有自然光线的,根据目前的深海发现来看,深海的海洋生物因为习惯黑暗,眼睛已经失去作用或退化了,甚至因为互相看不到,长相都变得很“随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科研用的深潜器,一般是依靠自身携带的灯光来看清周围的物体,但是航行速度较快,航程更远的军用潜艇,显然并不是在深海中自己“打手电”去走远路,一方面是“手电”的照明距离太近,另一方面是,潜艇在海底也不是这么靠眼睛导航的,而是依靠声呐探测和经过探测汇聚形成的水下地形图。
2、潜艇“玻璃窗”并不直接承受水压,而是“泡”在水里
另外,军用潜艇与民用观光潜水器有些不同,民用观光潜水器的“玻璃窗”实际是安装在耐压壳上的,本身是耐压壳的一部分,是直接承受海水的水压的,虽然下潜深度只有几十米,不过这个玻璃窗的玻璃厚度其实依旧十分的惊人。
而军用潜艇的玻璃窗虽然也是安装在指挥塔上的,但是这个空间在潜艇下潜时,实际上是灌满水的,而不是像潜艇内部那样充满空气,可以让人员自由的活动,所以,这个玻璃窗其实并不需要直接承受水压,而是“泡”在海水里的,等潜艇上浮出水面后,海水也会自动排出,人员才会进入到指挥塔的空间去活动。
3、军用潜艇“玻璃窗”的主要用途:水面开船,遮风挡雨
潜艇指挥塔上的“玻璃窗”其实主要是潜艇处于水面航行状态时,用于观察周围环境等作用,尤其是处于礁石较多或航线上船舶较多等浅水海域中,通过水面的直接观察,可以更好的指挥潜艇避开障碍物,与水面战舰的舰桥的作用是基本一样的,其实目前保有指挥塔舷窗的潜艇并不段多,主要是苏/俄、日本、我们等,西方潜艇大多都已经取消了这一设计。
西方潜艇不再保有指挥塔舷窗,并不完全是因为导航技术提升,其实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前苏联/俄罗斯因为气候寒冷,冬季时间特别长,尤其是北冰洋海域中国,潜艇处于水面航行状态时,艇员虽然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但是过于湿滑的水面甲板,以及迎面而来的刺骨寒风,对于潜艇艇员来说,其实非常难受,因此苏/俄系潜艇保留了指挥塔的舷窗,这样就可以水面航行中,待在外面的艇员提供必要的防护。
当处于较为温暖的海域时,俄海军潜艇的艇员当然也会出来“晒太阳”、吹海风,而指挥塔顶部的雷达等设备,其实主要是有潜望镜、各类光电桅杆、通讯天线等设备组成,这些设备是水面航行状态时,观察和探测较远距离的主要装备。
这一点,在北极海域活动的水面舰艇“感触”最深,即便是先进的美国伯克级驱逐舰,不仅是主炮,因为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航行,舰体表面都覆盖了厚厚的一层冰,没办法只能用人工清除,这时来看,潜艇指挥塔舷窗后的艇员,真的是“太幸福”了。
而对于西方潜艇而言,常年在温度较高的海域活动,不必面临俄罗斯潜艇那样的寒冷,同时,现代潜艇水下航行能力很强,也不必像二战时代潜艇那样,即便有着大风浪,也不得不浮出水面来充电,即便是进入港口等繁忙航线需要水面航行,大家只需要站在指挥塔上就可以了,因此指挥塔舷窗就不在被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