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疫医疗废物日产日清
(相关资料图)
我市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这样把牢
(上接第一版)每天新增那么多涉疫医疗废物,是如何进行收集、处置?怎样能在收集、转运、处置的过程中,做到万无一失?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医废处置专班统一指挥调度
“请还没有做核酸的居民下楼做核酸了。”11月23日下午,在施家园路33号小区,2名穿着白色防护服的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在4名志愿者的协助下,依次为排队的小区居民做核酸,检测用完的棉签等医疗废物,被扔进由双套袋的黄色医疗垃圾袋里。
从下午3点半到6点,该小区100多户300余名居民完成了核酸检测。在给最后一位居民做完核酸采样后,医护人员给标本封箱、开始消毒采样台面及物品,并将垃圾袋以“鹅颈结式”分层用扎带牢牢扎住袋口,再用酒精对垃圾袋进行喷洒消毒,随后由社区组织专门人员专门车辆转移到社区指定的医疗废物集中点存放,等待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收集人员来收运。
“疫情防控期间,安全收处涉疫医疗废物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保障。”市医废处置专班相关负责人、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德华介绍,18日以来,全市以六城区为主集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全民核酸,核酸检测点、隔离酒店及原有的日常医疗废物处置点位多、范围广、数量大,收集难度迅速加大。
市医废处置专班组织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委、市卫健委等单位研究,结合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运输、处置能力及涉疫医疗废物产生量等实际情况,形成了涉疫医疗废物处置应急协同机制,对全市3家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和城管委进行了区域、任务和职责划分,优化涉疫医疗废物处置指挥体系和联络体系,强化分类处置,进行统一调度,开展统一指挥,避免交叉作业打乱仗。
廖韬、罗小军分别是桂林市生态环境局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科的科长、副科长,他俩是市医疗废物处置专班具体负责同志,统一调度,联络指挥全由他俩来完成。廖韬说:“我们一直要协调指挥到最后一个社区集中点的医疗废物收运走才完成全天的任务,由于点位多,车辆来回耗时长,每天都要持续到凌晨四五点。”
专人专车收运高温焚烧无害化处理
高能环境桂林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是我市专门处置医疗废物的单位之一。特殊时期,该中心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37名一线收运人员每天分早晚班,前往我市各个点位收运医疗废物。
“每晚要跑十六七个点,来回两三趟,多的我俩一趟就要装卸2吨多医疗废物。”袁桂波干这行5年多时间,40多岁的他和同车押运员王杰,目前负责临桂区涉疫医疗废物收运,开车、装卸、记录都是他们俩完成。在各个集中收运点,他们将一袋袋涉疫医疗废物喷洒消毒液,搬到转运车上,装满一车后拉回中心,卸到周转桶里,将车辆消毒后又再次出发收运。
“简单来说,处置工作就装货、运输、卸货三步,但要注意的细节并不少,每个环节要做好消毒工作,同时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一夜的奔波,来回三趟,共装卸4吨多医废垃圾,清洗消毒车辆后,时间已定格在24日清晨5点半。此时的袁桂波已是眼窝泛黑、满脸疲惫,“特殊时期,大家辛苦点都是正常的,我们也是在守护这座城市的健康。”
而存放在周转桶的医疗废物经厂区消毒后,则送到上料车间,依次投入焚烧炉,经过1100度的高温焚烧,最终达到无害化处理。高能环境桂林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负责人刘贻勇介绍,“焚烧产生的废气经过一系列尾气处理流程后达标排放,真正实现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全过程规范安全、快速反应的防控目标。”
在涉疫医疗废物转运环节,需要使用专用的厢式车辆运输。本轮疫情防控,致使中心的医疗废物转运能力无法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医疗废物处置专班通过向疫情处置联合指挥部消毒与医疗废物处置组报告后,协调市城管委快速调集符合条件的20台转运车58名收运人员协助开展收运工作,确保涉疫医疗废物100%得到收集、转运、处置。
现场指导帮扶全环节巡查督办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涉疫医疗废物量大面广,因部分管理人员和志愿者缺乏对涉疫医疗废物专业知识的了解,桂林市市、县(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还加强对涉疫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现场指导、帮扶工作。
疫情发生后,市生态环境局与市医废处置专班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局领导班子分别带领五个检查组,对六城区主战场实行分片包干,十七个县(市、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分别带领各县(市、区)巡查组针对各隔离酒店、封控小区、核酸采样点等重点区域,就涉疫医疗废物产生、收集、暂存、运输、处置全环节每日不间断地进行检查指导和巡查督办。同时,市、县(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服务,对每一个隔离酒店开展“一对一”定点帮扶,确保涉疫医疗废物处置全覆盖无死角。加强对所有参与涉疫工作人员的防护培训,确保零感染,确保不因涉疫医疗废物造成二次感染和环境污染。
在这段特殊时期,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这群专业人员默默地做着危险和脏累的工作,他们穿梭奋战在全市1000多个医疗废物收集点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之间,用担当和坚守筑牢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