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许昌日报
(相关资料图)
每张胶片后面都是鲜活的生命
——记市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副主任医师海姗姗
海姗姗
□本报记者张炜华文/图
“一想到黑白图像后面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他们正受着疾病的侵扰,就会从内心涌出一种使命感。”3月17日,记者采访许昌市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副主任医师海姗姗时,她语气坚定地说。
一袭白衣、一副眼镜、一头浓黑的长发,温柔的双眼、利落的言谈,这是记者对海姗姗的第一印象。17年坚守,透过一张张黑白胶片助力生命释放色彩,且不知疲倦,这是记者对她最深刻的印象。
对很多患者来说,“CT室医生”是个让人茫然的概念。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到CT室只做一件事,往设备上一躺,拍一张片子,就可以了;几个小时或几天后,在自助打印机上,片子和报告就出来了。在整个过程中,患者可能只接触到了一个人——影像技师或医师,他们的作用只是告诉患者正确的体位。报告的产生与他们没有太密切的关系,是检查设备自动出来的。
“事实上,所有患者拿到的片子报告都是由医生读取、分析出来的,对于疾病的一些影像学结论也是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判读、讨论、验证后写出来的。”海姗姗说,很多患者会把CT室的医生称作“拍片的”,这对CT室医生的工作是个误解,只有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CT室医生的工作,病患关系才会更融洽。
CT室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影像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对临床学科进行广泛涉猎和学习,才能更精准地给出影像学结论。
“比如肺炎,又分为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多种类型。”海姗姗告诉记者,CT室医生只有根据影像细微的差别和患者的症状、病史等,综合得出结论,才能指导下一步的精准治疗。
从肺炎到肺炎类型的诊断,看似只是一小步,却需要CT室医生从成百上千个影像中归纳、总结。海姗姗至今保持着一个习惯,将没有把握做出精准判断的影像进行编号,并把疑似影像结果记录下来,等患者的病理结果出来后,进行逐一对照,再复盘读取影像,总结经验。像这样的对比,海姗姗记了好几本。
对专业的不断钻研,来源于对患者的责任感。
一名50多岁的阿姨找到海姗姗,说自己体检时发现肺结节,她很担心,因为她的妈妈就是因为肺癌去世的。海姗姗详细看了患者的片子后,告诉她不要过度担心,只要定期复查就好。可是一个多月后,患者又来了。
看着患者焦虑得坐立难安,海姗姗与同事们就患者的影像进行了反复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虽然患者的结节影像学特征不是很明显,但根据结节的成长速度、已显露出来的特征和患者的家族病史,倾向于恶性判断。于是,她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后来,病理结果显示,患者为恶性肺结节。患者选择手术切除后,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了。
“这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我仍记忆犹新。”海姗姗告诉记者,她一直以这件事激励自己不断学习,以更精准地帮助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给患者下一步的诊疗指明方向。
从事CT室工作17年,海姗姗正经历着影像学的深刻变革。面对越来越“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海姗姗希望和同事们一起,不断进步,为患者的精准诊断贡献影像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