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社会

这才是今年中国经济最大悬念!这一步要迈出去

2023-02-10 13:52:27
A+ A-

这一步,终究是要迈出去的


(相关资料图)

2023年对于中国的经济后续发展,意义重大。核心原因是,如果今年可以GDP反弹至5.5%或更高,那也就意味着,即使这波刺激过去了,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还是不低的;可如果今年各种刺激下去,实际GDP增速摇摆于5%,甚至更低,那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GDP潜在增长率估计很难突破4%。

各位,去年是3%,然后是百业萧条、各种收入断崖,未来如果GDP增速的天花板被锁死在4%,请各位自己盘一盘这意味着什么?

这才是2023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悬念!!!

然而,我们今年铁定是债务驱动经济增长,毕竟,刚刚才从ICU里面出来。既然如此,今年信贷可以投放多少,会不会被大国博弈的逻辑抽耳光(防风险类似于2021年1月),是决定性的。

因此,房股都要拉一波,是必须做的事情。

此外,近期的市场环境,我们可以这么说“强预期,弱现实”。

所谓“强预期”,是没有静默了,大家都觉得今年经济会起来。所谓“弱现实”,是短期还没有终结2022年大家的“心有余悸”。尤其近期权威声音说3~5月份可能还有一波疫情高峰,这让很多人还是有点小紧张的。

然而,我们要赚的不是共识的钱,而应该是分歧的钱。

如果现在市场上所有人全部看多,我们反而就不要继续投资房股了,赚谁的钱呢?

恰恰是因为现在有人看多、有人看空、有人观望,这种分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套利机会。

而且,这也倒逼有形之手后续只能继续宽松发力,因为它需要绝大多数人都看多,这样大家才愿意花钱、投资。

从这个角度而言,近期,其实是房股投资最佳的时间窗口,也是本轮行情最后的介入机会点。一旦价格起来了,那么也就只能“法号踏空”了。

说起信贷,中国楼市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需要稍微展开一下。

一会儿要给首套房降低首付,一会儿又要给首套房降低利率(月供),基本上已经把有形之手的底牌表露无疑。

暂时还没有松口的,其实就是市场最关切的非首套房需求。

2015~2017的大牛市,基本上已经把绝大多数首套房需求给消灭了。

因此,现在要拉行情,除了拉升非首套房,其实没有更多办法了。

事实上,2021~2022年将会是中国经济史的一个重大拐点。

因为,在此前之前的20年,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收入都是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收入承压明显,短期很难看到重新回归过去的强势趋势。

收入跟月供有关,月供跟总负债能力有关,总负债能力跟买什么样的房子有关。

所以,再次呼吁:要实现信贷需求的增长,要重新优化防风险的量化设定了。现在除了给非首套房的家庭降低利率(月供),甚至最好适度降低首付比例,已经没有更好的刺激楼市的办法了。

我们过去一直强调,中国居民家庭的整体购买力其实是很菜的。

无数双手可以将基层的储蓄抽走,这使得我们的居民家庭传统意义上的储蓄率近乎跟印度阿三差不多。

因此,要拉升民间需求,一定要给居民家庭和民营经济加杠杆。不让加杠杆,强行把现有的储蓄转化为消费和投资,其实风险巨大。

核心点在于,我们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是非常低的。就像现在说居民家庭有史诗级的10万亿人民币的存款,但是,如果把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和未来收入趋势考虑进去,其实这点钱根本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偏少了。不信,你除以14亿看看人均有多少。

这个时候,如果还不给加杠杆的机会,直接导流大量储蓄去消费,近乎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很有可能会冲击未来几年的内需能力,从而严重影响中长期的发展。

必须看到,我们全面降杠杆这几年,总体宏观杠杆率还是增长趋势。但是,居民家庭和民营经济的加杠杆越来越有限,那钱去哪里了?

给各种项目加杠杆确实需要,但是,也要给民营经济加杠杆。否则,只有生产,没有消费,在出口崩塌的时代,经济大循环就难以为继了。

为何今天如此强调收入这个变量?这是天大的事情!

2021年以前,我们的整体经济模式其实是这样的:

收入增长——>加点杠杆——>资产拉升——>总需求走高——>收入继续增长——>

期间,有任何问题,都会因为收入在增长,而使得投资失误、过度消费等很多问题得以更加容易的纠偏。

也可以这么说,收入增长,是过去20年中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增长的定海神针。

然而,这原本就是难以为继的,没有一个经济体的全民收入一直可以保持大踏步前进。

如果我们对标过去30年发达国家的整体收入增长曲线,中国的收入增长曲线太过完美了。

对标发达国家的做法就是,当工资收入不行的,如果不给加杠杆,那就是经济停滞,甚至可能引发很多存量债务风险。

这也就提示我们,不是美国等国家喜欢举债,而是要兼顾收入增速不举和稳增长诉求,那就只能长期加杠杆。稍有犹豫,经济就要下行,然后就是一轮彻彻底底的出清、洗牌、倒闭、违约。

客观而言,我们没有几个人愿意拥抱经济萧条,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债不能停,也就没得选了。

因此,不管主观上是否愿意,未来在全球经济逐步进入衰退的背景下,工资增速不举,那就只有给民营经济加杠杆。

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不做不行!

不做,工资增速下行更猛,民营企业更加艰难困苦,失业率更高,财政更加困难。

除非愿意接受经济萧条的基本面诉求,但是,这在大国博弈的时代,其实是不可能的事情。

必须看到,2011年我们人口红利到达拐点,2012年发达国家不再向我们转移技术和产业,2021~2022年的收入断崖已经是整个必然趋势中迟到的了。

试想,如果没有2015~2017年那把楼市梭哈,以2014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态势,收入断崖本应该前几年就发生了。

然而,目前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信贷需求只能是地方有形之手去承接了。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土地财政,远不止是卖地这么简单了。

土地财政的基础上,还有很多朋友未必了解的土地金融,配合城投,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广义地方财政网络体系。

去年很多地方城投被逼举债拿地,预计今年整体城投压力巨大,且城投债的流动性困难面临严峻的考验,又一个类似于2014年的局面。

因此,2023年,强化地方债发行和各种其它金融工具。通过让地方有形之手直接积极参与实业投资,来拉升地方经济,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旦介入实业投资,就不可逆的要长期置身事内。这也就意味着,地方财政是下场容易,抽身很难。

这其实折射了一种对民间信贷需求的“挤占”,也让未来这些投资如何找到买单的消费者成为严重的考验。

本质上,给民间经济和居民家庭加杠杆,相当于一种流动性的返还。

此前各种管道拿走的银子实在太多了,如果不给“返还”,就是没有消费型内需,民间投资能力就是很菜。

如果放任这种格局,那就是逼着有形之手自己加杠杆上项目,等同于放大了未来的债务压力,类似于恶性循环。

反正都是加杠杆,有形之手加杠杆是信贷需求,居民家庭和民营企业加杠杆也是信贷需求。重新平衡两者,已经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增长的决战之际了。

不能认为有形之手的加杠杆还本付息有压力不是风险,民营经济加杠杆还本付息有压力那就是风险。

否则,长此以往,在整体出口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要不了几年,国内产能过剩就会极为严重,2014的威力加强版就会重新回归。

此外,银行其实也需要更多信贷需求,这是银行的资产,是银行生存之本,是金融体系的定海神针。

因此,与其各种规范民间信贷需求,还不如创新更多融资机会给予民间。

我们必须看到,现有的居民家庭的储蓄并不是超额的,而是严重不足的,这才是真实情况。

当然,如果最终没有这么做,那么,最迟2025年,国内产能过剩就会极为严重。

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将上述逻辑作为重大的市场信号,这将对我们后续的投资方向、节奏把握、现金流的管理,意义重大。

临了,我们还是要总结一下:上半年大A往上弹性更大,下半年房子往上弹性更大。

这之间的节奏把握,可不能完全搞错了。

责任编辑:bH_0540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