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治地之一,四川昭化古城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要说的是一位传奇晚清名臣,死时却债台高筑,连丧事都是手下“众筹”的。最有意思的是,他和我们熟悉的一道菜——宫保鸡丁有关。
“白天万人拱手,夜晚千盏明灯”,就是当年古城商贸繁荣的真实写照。“到了昭化,不想爹妈”,原因就是昭化的水陆码头非常兴盛,金牛蜀道穿城而过,早就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所谓“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来了这里再也不想走了。
然而,到了清朝末期,朝廷日益腐败,局势内忧外患,即使是有着沃野千里的蜀地百姓也被沉重的赋税压迫得苦不堪言。那个时候,丁宝桢随祖父住在昭化,亲眼目睹了民间疾苦。丁宝桢的祖父丁必荣在昭化任县令,常把自己的养廉银分给百姓抵减赋税。然而,杯水车薪,丁必荣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最后抱憾而终。
后来政绩卓绝的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途经昭化,他想起了爷爷的夙愿,便拿出七千多两白银,又发动当地大户人家募捐,共得白银一万多两。丁宝桢用这笔钱在成都购置良田两百多亩,请人耕种,上缴国库,以充公粮,永久抵减昭化百姓的赋税。
丁宝桢就病逝于成都的任上,由于他每年的俸禄多数都拿出来救济给了老百姓,这位封疆大吏在自己病危的时候,还居然债台高筑。身边许多随行的人员纷纷凑钱,才把他的丧事办理了,用几天的时髦词来说,就是众筹了。
丁宝桢病逝后,朝廷为表彰其功勋,谥封“太子太保”,也因此,后人尊称他为“丁宫保”。
昭化百姓感念丁宝桢的恩德,在古城西门外建起一座丁公祠,还把他生前最喜欢吃的“花生鸡丁”更名为“宫保鸡丁”。如今人人皆知的这道名菜便源自于此。德运班主老郭还在段子中说过这道名菜,很多人会误解这道菜叫“宫爆鸡丁”,正确的叫法是“宫保鸡丁”,晓得了这段历史,我们就不会再交错这道名菜的名字了。
走过两千多年时光,缔造过繁荣,也饱经过苦难。昭化古城自有一种义烈千秋的气质,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代代古城人在在不同的时代,或以死报国、或为民请命,护佑着古城走向和平岁月,也让古城璀璨的文化得以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