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资料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一回,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睿、司马懿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建兴九年春二月,孔明复出师伐魏。时魏太和五年也。魏主曹睿知孔明又伐中原,急召司马懿商议。懿曰:“今子丹已亡,臣愿竭一人之力,剿除寇贼,以报陛下。”睿大喜,设宴待之。次日,人报蜀兵寇急。睿即命司马懿出师御敌,亲排銮驾送出城外。懿辞了魏主,径到长安,大会诸路人马,计议破蜀兵之策。张郃曰:“吾愿引一军去守雍、郿,以拒蜀兵。”懿曰:“吾前军不能独当孔明之众,而又分兵为前后,非胜算也。不如留兵守上邽,余众悉往祁山。公肯为先锋否?”
郃大喜曰:“吾素怀忠义,欲尽心报国,惜未遇知己;今都督肯委重任,虽万死不辞!”于是司马懿令张郃为先锋,总督大军。又令郭淮守陇西诸郡,其余众将各分道而进。前军哨马报说:孔明率大军望祁山进发,前部先锋王平、张嶷,径出陈仓,过剑阁,由散关望斜谷而来。司马懿谓张郃曰:“今孔明长驱大进,必将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汝可结营守祁山,吾与郭淮巡略天水诸郡,以防蜀兵割麦。”郃领诺,遂引四万兵守祁山。懿引大军望陇西而去。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率兵二十万,再度北伐中原。得知这一消息后,魏明帝曹睿下令由司马懿前往西北指挥作战。司马懿到达长安后,召集部下商议对策,张郃提出自己率兵据守雍、郿一带,司马懿则认为一部驻守上邽,大军主力前往祁山,并问张郃是否愿意担任大军先锋。对此,张郃心存感激。至此,北伐之战正式打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司马懿口中的“长驱大进”, 意为军队迅速向远方进军。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小说中的此次诸葛亮北伐之战尽管是历史的真实,但其中却出现了很多的虚构成分。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这场战争发生在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该传注引《汉晋春秋》称:“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司马懿)自荆州入朝……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司马懿怪帅西北时,曹真只是病重,却依然在世。因此,小说中司马懿对曹睿所言的“今子丹(曹真的表字)已亡”一语就不是历史的真实。
至于小说中描述的张郃建议率部据守雍、郿等地一说,则符合历史的原貌,这一点在《汉晋春秋》中有着明确的记载,这里就不再赘述。不过,张郃对司马懿所言的“吾素怀忠义,欲尽心报国,惜未遇知己”却与历史的真实大相径庭。事实上,张郃心中的知己并非是刚刚上任的司马懿,而是重病中的曹真。
据《三国志•曹真传》记载,自魏明帝曹睿继位后,曹真就以大将军的身份坐镇西北,专门对付诸葛亮的入侵。而此时的张郃则以左将军之职辅助曹真。两人在西北战场的首度合作,便取得了街亭之战的胜利。在此后的陈仓之战中,曹真与张郃二人一个在战前作出针对性部署,调郝昭坐镇陈仓,另一个则率领曹魏机动兵团进行支援,最终令诸葛亮无功而返。可以说曹真与张郃二人在战场上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搭档。在这种情况下,张郃又怎么可能如小说所言的“惜未遇知己”呢?
说到历史上张郃对于司马懿代替老搭档曹真坐镇西北的态度,尽管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此后发生的两件事情便可看出端倪。《汉晋春秋》称,当司马懿来到西北战场并作出坚守不出的战术之后,首先表示反对的便是张郃,张郃认为司马懿的这种战术会失去民心。张郃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其他将领的共鸣,贾栩、魏平二人甚至当众挖苦司马懿,说他“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对此,司马懿引而不发,后来甚至听从了张郃等人的建议,与诸葛亮有过一场血战。不过,到了诸葛亮因粮尽撤军时,司马懿却不顾张郃的反对,强令张郃这位西北战场职务仅次于自己的高级将领亲自率部前去追击,最终导致了名将张郃在木门道阵亡。作为诸葛亮最为忌惮的曹军将领,他的死对北伐大军而言,不啻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是什么导致一代名将张郃殒命沙场呢?简而言之就是司马懿为了控制曹魏西北地区的军权,借诸葛亮之手拔掉了自己的最大障碍——张郃。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