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写道:“中国是一个门户洞开的国家,本就无关可闭,东南是大海,西边是崇山峻岭,北方却是一片辽阔的草原。在这一条绵长的边疆上,中国不仅门户洞开,而且藩篱尽撤。”这一论述,有力地驳斥了“中华文明传承下来是靠地利”的说法。
【资料图】
虽然秦汉匈奴,魏晋南北朝鲜卑,宋明契丹蒙古和女真的存在,时刻威胁着中原王朝,让中华文明的传承饱经磨难,再度证实中国历史上对外防御是何等艰巨,但在另一方面却又带来一个疑问:从秦汉到明清,在2000多年时间里,为何游牧民族的社会几乎没什么变化?
按照西方对文明的四项标准,即城市、文字、青铜、神庙和祭坛!
这一标准是西方产物,尽管不够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问题。如果以此观之,除了神庙和祭坛,那么北方游牧民族是什么情况呢?
首先看城市,根据文献和考古发现可知,直到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才出现第一座城市,此前我们熟知的匈奴“龙城”,其实准确的应该是“龙庭”,可以随时搬迁移动,相当于帐篷组成的一座都城。因此,所谓“龙庭”只是部落极少数贵族的居所,并不完全具备我们熟知的城市意义。
其次看文字,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字,最早出现于突厥时代。但突厥文大部分源于阿拉米字母,一部分来自突厥的氏族或部族标志,还有一些是表意符号。实际上,北方游牧民族文字概念很少,直到崛起之后才会匆忙创建文字,比如成吉思汗在13世纪初命人创立文字,尤其是北宋女真和明朝女真,中间女真衰落之后文字也出现丢失,努尔哈赤崛起之后才再度创建女真文字。
第三看青铜,汉唐之际,青铜已被淘汰,世界开启铁器时代,所以重点讲述铁器情况。根据考古发现可知,匈奴已经能够炼铁,但主要供应贵族或少量精锐使用,绝大多数匈奴人还是使用骨箭等。到了2000多年之后,北方游牧民族还是如此,比如明朝将铁器列为贸易禁品,就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严重缺少铁器的事实。努尔哈赤崛起,与卖国商人有关,自身不具备大规模生产铁器的能力。
客观的说,无论是匈奴、鲜卑、突厥,还是契丹、蒙古、女真等,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科技发明、文化繁荣、城市建设等进步方面,2000多年来都几乎不值一提,几乎没有进化出值得一提的文明。
明朝时期的女真社会,与2000年前的肃慎几乎一样,没有什么太大改变。
甚至,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女真曾经灭掉辽国和北宋,一度汉化拥有不错的文明,但蒙古灭金之后,女真却又迅速退化。与女真一样的还有蒙古,曾经建立人类古代史上最庞大帝国的蒙古人,却在元朝覆灭之后立即退化。
那么,为何2000多年来停步不前呢?需要注意的是,中原王朝的停步不前,与自身相对其他地区更发达有关,换言之相比周边区域,中原已经几乎是“最发达”的社会,而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相比明显落后,为何他们没有想过改变和追赶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值得深思!
一,缺少底蕴和历史传承,中国有记载历史的传统,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从历史上找到原因,但北方游牧民族却缺乏历史,往往在一两个豪杰带领之下突然兴起,但很快就又衰落,就如古人总结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根源在于缺少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个人不总结也会如此。
二,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北方游牧民族逐草而居,不停的寻找放牧之所,很难形成城市以及城市文明。对牧民而言,牛羊就是他们的田地,生存的依靠,所以为了牛羊,就不得不逐草而居,很难固定下来,所以2000多年来,一直无法改变这种生活方式。
三,生存环境极端的恶劣,因为北方环境问题,导致产出很少,甚至连勉强糊口都无法做到,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下,只能一代又一代的勉强延续,只能不停的“与天斗、与地斗”,很难去思考社会进步的问题。所谓“仓禀实才会知礼仪”,这是需要经济基础的。
四,发展思路存在的问题,因为生存环境差、暂时又无法改变生活方式,所以为了生存下去,认为就只有一条路:南下抢劫。从匈奴到女真,一直这么做,已经成了固有的思路,而不是想办法自力更生。当有这么一条最简单的办法在时,还何必辛苦的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