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呢?前面我们讲了胡惟庸的五大罪状,最终导致了他被杀,而后丞相制度也随之被废除。
胡惟庸案
【资料图】
有朋友说了,因为胡惟庸之后,老朱没有再立新的丞相,所以胡惟庸上任到被杀,都是老朱设计好的,为的就是废除丞相制度。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朱元璋最终废除丞相制度,是在胡惟庸成为独相并且越发嚣张之后决定的。
明朝四位正式丞相
胡惟庸虽然是最后一任丞相,但也不是第一任。实际上,明朝一共出过四位丞相和一位准丞相。丞相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准丞相是杨宪。
中书左丞杨宪
徐达的右丞相咱就不讨论了,他常年统兵在外,中书省基本就是挂职。
《山河月明》剧照徐达领兵
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组织供应,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明朝建立后,一切有关政治、经济等项的法规及制度,礼节和仪制,都是李善长牵头制定的。功劳之大,也因此排在开国六公爵之首,也是明朝开国第一位左丞相。
开国六公爵
然而李善长“外宽和,内多忮zhi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李善长马上上奏诋毁并罢黜了两人。后来李善长带领淮西集团和刘基的浙东集团争斗。刘基内心不安,便请求告老还乡。此时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开始骄奢起来,这时候老朱开始对他有所反感了。
刘基和浙东集团
洪武三年左丞相李善长因病请假。老朱以中书省不能无官为由,先后令杨宪和汪广洋进中书分别任左、右丞。因为丞相不在,左、右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领导人。然而杨宪却不能理解老朱的用意,掌权中书省后,并不是很好地服务于老朱,先排挤走汪广洋,后又陷入和淮西集团的无限争斗中。老朱看杨宪太过冒进,不堪大用,也就杀了。同时,老朱召回了汪广洋!
影视剧杨宪
洪武四年,感知老朱反感自己的李善长,借生病之机,请求辞官回家。其实也就是顺便试探一下老朱,出乎他意料的是,老朱并没有挽留而是欣然同意了,同时老朱就把汪广洋提拔为右丞相。不过李善长临走前,把他的代言人胡惟庸安插进了中书省任中书左丞。
影视剧胡惟庸和李善长
汪广洋廉明持重、小心谨慎,不像李善长那样独断专行。老朱放心是很放心,然而汪广洋没有丞相之才,办事乏力,事事请示朱元璋。之前被杨宪排挤出中书省,现在又被胡惟庸架空中书省权力。毫无大才又缺乏防范斗争方法的汪广洋,让老朱日渐失望。
明朝官员
洪武六年老朱以“怠工”的罪名将汪广洋贬为广东行省参政,随后精明能干的胡惟庸被正式升任为右丞相。胡惟庸一开始也积极努力,办事小心谨慎,常常能顺着老朱的意思走,因此得到了老朱的信任。然而随着汪广洋被排挤走,胡惟庸开始无所顾忌、趾高气扬起来。
洪武十年,老朱召汪广洋回中书省任右丞相,以此牵制胡惟庸,此时胡惟庸也成为了左丞相。
影视剧大臣上朝
不过汪广洋本来就没有丞相之才,再加上之前两次被排挤,这次回来更加小心谨慎,唯唯诺诺,不敢得罪胡惟庸,反而使得胡惟庸更加肆无忌惮。老朱多次警告汪广洋“洗心补过”,汪广洋依然尸位素餐,毫无作为。后面占城国使者事件其实是胡惟庸主导的,结果汪广洋背了锅。御史中丞涂节状告胡惟庸毒死刘基,汪广洋是知情人,结果汪广洋不敢说出实情。老朱大怒,将汪广洋贬到海南,船行到太平,又追究他包庇朱文正以及不揭发杨宪阴谋,下令赐自尽。
胡惟庸五大罪状
处理了汪广洋,老朱将矛头对准胡惟庸。胡惟庸担任中书独相以来,结党营私、独断专行,以至于出了我之前讲的五大罪。当有人告发胡惟庸时,老朱下令严查,最终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可笑的是涂节也是临阵变节,他是告发胡惟庸的其中之一!胡惟庸死后,中书省也被撤销,从此废除丞相制度。
废除丞相制度
这就是老朱废除丞相制度的过程,胡惟庸虽然不是第一位丞相,确实也是让老朱最终下定决心废除丞相的关键节点,你们觉得呢?